近日,新京報報道稱,招商銀行(下稱“招行”)員工去年平均薪酬39.1萬元,排名第一。隨后,招行回應稱,其薪酬“排名第一”,是計算方式不同導致。根據招行的計算,“去年該行員工薪酬應為38.31萬元,位居第四”。
據報道,全球最賺錢銀行工商銀行以平均年薪5.22萬元墊底。以招商銀行員工平均年薪38.31萬元計算,1個招行員工的工資就相當于7個工行員工的工資。
記者致電招行相關部門,對方表示,正確計算口徑應為當年銀行職工薪酬實際列支除以銀行員工。如此計算:興業銀行以50.83萬元排名第一;招行38.31萬元,位居第四。
對此,記者致電詢問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邵芳卿,但對方并未就此表態。
除了人均薪酬引人注目外,招行去年的不良貸款余額也受到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招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83.32億,比年初增加66.38億,增幅達56.76%;不良率為0.83%,較年初提高0.22個百分點。
招行人均年薪遠超工行
4月1日,新京報報道稱,幾乎穩居員工高薪榜首的招行再次奪冠。據新京報記者統計,2013年招商銀行應付職工薪酬269.9億元,在職員工69078人(含派遣人員),照此計算,去年招商銀行員工平均年薪39.1萬元。
4月2日,新京報再次報道稱,招商銀行回應其薪酬“排名第一”,是計算方式不同導致。根據招行的計算,去年該行員工薪酬應為38.31萬元,位居第四。
招行人士表示,計算員工薪酬,按照“職工薪酬實際列支”與“當年應付職工薪酬結余”兩個概念會導致結果不同。招行認為,相關報道中,由于對計算方式的不統一,導致招行的薪酬排名“上升”。
另據新京報稱,全球最賺錢銀行工商銀行因未剔除派遣員工數量,其平均年薪5.22萬元墊底。那么,以招行員工平均年薪38.31萬元計算,1個招行員工的工資就相當于7個工行員工。
招行回應中國經濟網記者稱,相關報道中招行和民生銀行是按當年集團職工薪酬實際列支口徑計算,而其他銀行則按當年應付職工薪酬結余口徑計算,兩種口徑在量級上差異很大。“當年應付職工薪酬結余”指“職工薪酬實際列支 ”減去“已發放職工薪酬”,所剩下的應發的結余部分。如按當年應付職工薪酬結余口徑計算,各大銀行都為個位數,招行平均職工薪酬為6.81萬元。
招行表示,我們理解正確計算口徑應為當年銀行職工薪酬實際列支除以銀行員工,如此計算:興業銀行人均員工費用50.83萬元排名第一,招行38.31萬元位居第四。
此外,中國經濟網記者查閱招行2013年報發現,招行副董事長張光華報告期內從公司獲得稅前報酬總額為350.01萬元、執行董事田惠宇316.40萬元。
相比招行而言,工行的高管薪酬就要略遜一籌了。根據工行2013年報,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稅前薪酬合計113.7萬元;副董事長易會滿103.3萬元。
不良貸款上升 惡化趨勢或持續
3月28日晚間,招商銀行發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招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83.32億,比年初增加66.38億,增幅達56.76%;不良率為0.83%,較年初提高0.22個百分點。“盈利能力較2012年下降,主要是利率市場化到來,存款要按照核心負債計算,加大了存款吸收難度,凈利息收入增長遇到了更大的困難;同時不良貸款的增加也帶來了挑戰。”招行常務副行長李浩在3月31日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年報顯示,該行2013年實現凈利潤517.43億,同比增加14.3%;期末總資產為4.02萬億,同比增長17.85%。而不良數據卻更加顯眼。
招行行長助理、首席風險官王良表示,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作為股份制銀行,貸款結構上更多投向了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從不良生成的機構上看,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海西地區,制造業和批發零售行業以及中小型企業。
期末,招行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為7691.46億,占總貸款比例為35%,不良率為1.32%,較年初提高0.45個百分點;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的不良率分別達1.78%、1.44%,較年初分別提高0.79%、0.37%;長三角地區不良率達1.81%,較年初提高0.76個百分點。上述三類貸款的不良率遠高于其同維度下的其他類別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招行2013年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次級貸款和可以類貸款的遷徙率分別為2.35%、16.62%、78.89%和37.88%,同比分別提高0.75、9.13、25.8、17.95個百分點。《21世紀經濟報道》就此分析認為“該行資產質量惡化將有持續的趨勢”。
對此,在近日舉行的招行業績發布會上,招行管理層回應稱,受經濟下行影響,企業面臨籌資困難等問題,因此帶來不良貸款的快速增長,但招行的不良貸款生成率為0.66%,雖按年增0.31個百分點,仍處于業內較低水平。招行一向奉行審慎的風險管理政策,對表內外的風險資產統一管理,不良貸款生成率也比較低。
由于不良貸款上升過快,招行2013年全年核銷不良貸款21.34億,比上年增加14.43億;同時計提102.18億資產減值準備,比上年增加46.35億;盡管如此,該行撥備覆蓋率仍較上年末下降85.79個百分點至266.00%;期末撥貸比為2.22%,較上年末提高0.06個百分點,但仍未達到監管要求的2.5%水平。
銀行業高薪是否合理?
據悉,2013年,平安銀行行長邵平以年薪833.26萬元高居榜首,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以530.63萬元在上市銀行董事長年薪排行榜上居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曾在2008年以1748萬元年薪“震驚”銀行業的董文標,自2008年以來年薪逐步下滑。
那么,銀行業高薪到底合不合理呢?是高薪養廉還是不公平分配,各種爭議從未停止過。
早在2006年,上海金融報就曾發文稱,“就目前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來說,金融高管們拿這樣的薪水,應該說確實比較高。但高薪本無罪,關鍵看高薪能否給行業帶來高效益,高薪是不是有損社會公平。但問題是,我國銀行業市場化取向的改革盡管看起來轟轟烈烈,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實際上整個銀行業的運作機制、銀行業的企業文化及激勵約束機制與以往相比并沒有太大改變,并未能做到高薪與高責任、高業績切實掛起鉤來。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曾指出,金融高管不該拿這么高的收入,不少金融企業高管都是任命制,創造的企業價值有很大差距,企業微利甚至虧損,高管還拿著高薪,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顯然,國家相關部門已經著手解決銀行高薪“問題”。2010年3月,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正式限制商業銀行高管薪酬。銀監會規定,商業銀行主要負責人績效薪酬不得超過其基本薪酬的3倍,且高管績效薪酬的40%以上應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且期限不少于3年。
據了解,2010年銀行高管普遍開始降薪,其中董文標年薪降至715.48萬元。2012年,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在公開場合表達“銀行利潤高得都不好意思了”。如今,民生銀行高管也悄然掀起降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