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招不到好的人才,人才也找不到好的公司,這是人力資源市場極為尷尬的景象。為什么會有如此矛盾呢?在面試自我介紹與溝通中,基本上都是用文字的方式,很少使用數字的方式,即形容詞多,數量詞很少,無論是填寫簡歷資料還是描述企業的招聘信息,包括面談交流在內。
回想一下,求職者在面試自我介紹時,是不是會用一大堆好聽的形容詞,比如認真、負責、主動、吃苦耐勞等。這些詞聽起來極為舒服,卻不一定管用,因為讓你無法衡量其標準:同樣,招聘的單位在宣傳自己時,也是習慣于用優美的并極具有煽動力的詞語去吸引人才,然而它可以讓人激動,卻不能讓人清晰明了。這些難以準確描述的標準的形容詞,由于彼此理解的不一致,出現問題那是必然的。
對這個問題如何有效解決呢?好獵頭網建議求職者在面試自我介紹上盡可能用數量詞,無論企業還是個人。例如,說明與體現個人的能力與價值不在于你用多么華麗的形容詞,而在于看你的工作結果,即取得什么樣的成績,這個成績是具備時間性、數量性及價值性。真正有說服力的恐怕也只有結果與價值,這也是企業所追求的。
假如你是面試官,碰到那些總是用大量形容詞表白自己的面試者,你應該問:“你所說的我如何理解呢?”因為你用形容詞表達自己,對于面試官來說,其結果無異于什么也沒獲得。無法考量與求證的東西根本不具有說服力,只有用數據說話,盡可能量化自己的工作業績才是好的表達。例如,求職者想表達自己的寫作能力時,就直接告訴對方,曾寫過或發表過多少文章,并且能提供佐證;當你想表達自己具有較強的銷售能力時,就直接告訴對方,你在做類似銷售工作時,做了多少業績,在團隊中業績排名如何,并能拿出證明的資料。同樣,對于招聘單位在宣傳介紹自己時,也要用能夠量化的企業效益,如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利潤率等具體數據。
另外,在面試溝通時,要針對問題找對人。有的面試問題基本上是無效的,因為問題本身就暗示對方回答“是”,例如:(1)這個職位要帶領十幾個人的隊伍,你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如何?(答:我管理人員的能力非常強。)(2)這個職位是新設立的,壓力特別大,并且需要經常出差,你覺得自己能適應這種高壓力的工作狀況嗎?(答:能適應,非常喜歡出差。)提問已經直截了當地暗示了必須說“是”,除非你對這工作根本沒興趣,且即使沒興趣,也不會承認自己不行的。
正確的面試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例如想了解這個人的管理能力,可以問:你在原來的公司工作時,你向誰匯報?有多少人向你匯報?你是怎么處理下屬成員間的矛盾糾紛的7請舉個例子。再如了解對方能不能經常出差,可以問:以前公司的工作頻率如何?經常要加班嗎?多長時間出一次差?這種出差頻率影響到你的生活沒有?對這種出差頻率有什么看法?這種開放式的問題,可以了解應聘者真實情況,從中獲得更多需要的信息。
一個好的面試,最重要的是能通過開放式的探索性問題,了解候選人的真實想法和工作動機,有些應試者會在面試自我介紹中將探索性問題以數量化的方式回答,有些則非常具有分析性、批判性、邏輯性,而招聘者能夠從中更好地了解應聘者過去是否有過類似的工作經歷,從而判斷其是否適合擬聘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