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HR,時不時就有一個疑問徘徊在腦海中。
為什么有些員工,即便工資漲幅不高、獎金不多,也還是會選擇繼續留在公司,安安穩穩的做下去,而不是去尋得一處更好的去處?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給出的答案一般是:
因為他們工作能力一般,知道自己出去后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寧愿繼續在這干著。
但這個解釋有些漏洞。
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員工,對于是否跳槽,也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徘徊期,甚至最終都沒走成。即便是能力一般的員工,就算找不到更好的,找個相當的其實也不難,那為什么還是選擇留守呢?
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或許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做些探討。即,避免損失的強度和獲得收益的強度。
撇開上面的話題,我們先來說一個現象。
為什么雨天更難叫到的士?
除了雨天會增加乘客量外,另一個方面則是,的士司機自身情感體驗所致。
的士司機對自己的月收入有個目標。他們會將這個目標轉化為每天的收入目標,而這每天的收入目標會促使出租車司機們每天努力,而一旦實現目標,司機們就不那么努力了。
下雨的時候,乘客對出租車需求量很高,司機們很快就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
但當天氣好的時候,司機們只能大街小巷的轉悠希望拉到乘客,這往往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目標。
這些每天有固定目標的司機會在下雨天達到目標之后,早早回到家里,而晴天的時候卻會多干幾個小時以達到目標。
這就是除了出租車與乘客供需關系之外,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的為什么下雨天很難打到車。
這里所涉及到的情感體驗就是避免損失和獲得收益的強度的不匹配。
在天氣好的時候,相對于舒服的閑暇時間,業績目標的達成有更強的驅動力,受收入損失厭惡的影響,他們寧愿放棄休息,而花更多時間在大街小巷轉悠拉客。
但在雨天,舒服的閑暇時光則有了更強的驅動力,失去越多的閑暇時光,會導致損失厭惡情緒越嚴重,所以一旦目標達成,他們就會選擇停止載客回家休息。
損失厭惡,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體驗。
避免損失的強度往往和獲得受益的強度不相等,這就導致我們往往不愿意去做出改變。
再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
就像跳槽一樣,對于已有的收入和工作環境等的損失,會以強烈的情緒干擾我們對新工作的選擇。
也就是說,為了彌補對現有之物的損失,新的所得必須強到,能夠消除厭惡感并帶來額外獲得感的程度才行。
這種不對稱性,對績效一般的員工來說,是很難達到的,所以他們會選擇留下來。
而這種不對稱性的牽制作用,對優秀員工來說相對小一些。因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與尋找后,合適的機會一旦出現,他們還是會選擇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