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產生心理疲勞的人,常常表現出一幅無精打采、死氣沉沉的樣子,不僅自己的工作效率低下,還影響了辦公室正常的工作氛圍。
職場疲勞的最大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心理壓力過大。繁重的工作可能會讓你覺得力不從心,從而覺得做什么事情都覺得自己會做砸。也許你剛開始認為這是自己能力或者不自信的表現,事實上這也與你的職場疲勞脫不了關系。那么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就更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了。不然會越來越嚴重,當你不堪承受的時候也就是你辭職的時候。
職場心理的變化,也是可避免可預防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六個實用的心理定律,讓大家走出心理疲勞。
1.普瑞馬法則
一般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說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但過了好久發現還是沒有做;或者覺得有力氣使不出來;或者總覺得生活是灰色和抑郁的,等等。這類情況反映在生活中,就是生活好像總是被一種惰性纏繞,知道那不好,但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來改變。
以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于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后,心理學家提出這樣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并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這稱為普瑞馬法則。
按照普瑞馬法則,人們把一件困難的事情放在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去做,把工作中不想完成的事情放在前面完成,這樣做不僅強化了工作能力,增強效率,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世界上沒有什么不能完成的任務。同時會發現,困難的任務其實也沒這么困難。
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強化作用的方式——先處理困難的事情,再處理不那么困難的事情,那是一種對于前面行動的強化,然后繼續,強化的效果會越來越大,一直大到覺得有力量來完成任何事情。
例如先可以用一天到兩天時間給自己做一個行為記錄,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記下來,即使粗粗地記,大約也會有幾十件。此后,把剩余下來的幾十件事情按照興趣排列,把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把最喜歡做的事情放在最后一位。
最后,可以在以后一周內進行行動了。每天一早起來,從最不喜歡的事情開始做起,并且堅持做完第一件事情,再做第二件事情……一直做到最后一件喜歡的事情。
對于改變惰性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效果。而對于經常有抑郁心情的人,這種生活方式將直接改變表現為抑郁的行為,而很容易地使抑郁的情緒結束,而只要堅持,抑郁的生活方式就會永遠結束。通過結束惰性或抑郁的行為,而結束惰性或抑郁的心理。
2.麥克白效應
麥克白效應是一個心理學現象,受其影響的人會試圖通過清潔自身來對抗道德焦慮感,是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行為學家發現的一種現象。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行為學家發現:罪惡感真的能促使人們去清洗自己,這一名詞源于莎翁名劇《麥克白》,劇中的麥克白夫人在謀殺之后總想洗手,以洗掉手上想象出來的血跡。莎翁筆下的悲劇里的一個場景,其中麥克白夫人唆使丈夫謀殺了頓肯王,手上沾滿鮮血后,呻吟道,“洗掉,該死的污點!洗掉,我說了。
另外,研究者還發現,洗滌身體真的可以幫助人釋放良心上的不安。研究者啟發志愿者回想自己做過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同時進行填詞測試。結果發現,志愿者在回想自己過去的不道德行為時,更容易將“W__H”填成“WASH”(洗),將“S__P”填成“SOAP”(肥皂);而讓他們選擇免費禮物時也更喜歡要消毒巾而不是鉛筆。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志愿者回想自己的不道德行為,然后給他們機會洗手或不洗手,再詢問他們是否愿意參加義務活動。結果那些沒洗手的志愿者有74%的人同意去幫忙,而洗過手的志愿者中同意幫忙的只有41%——似乎沒洗手的人存在良心上的不安,因此更愿意幫助他人。而科學家發現暴力游戲也可以導致麥克白效應。
科學日報的一篇報道指出盧森堡大學的一群心理學家在針對暴力游戲的玩家身上觀察到了麥克白效應。游戲中經常充滿暴力,在數十年中研究人員一直在探討暴力游戲是否會引起現實生活中的暴力。最新的調查表明對于經常玩游戲的人而言,虛擬世界中的動作并沒有影響,而對于偶爾玩游戲的人,則相反。
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先是玩暴力游戲15分鐘,隨后被要求在列表中選擇一個作為禮物。不習慣于暴力游戲的對象更傾向于選擇衛生物品或者與清潔相關的事物,比如沐浴露、牙膏、體味清除劑等等;而經常玩暴力游戲的對象則對于清潔物品沒有明顯傾向。另外,不習慣暴力游戲的玩家比他們的對照組顯示出的“更強的道德壓力感”。
3.紫格尼克效應
先做一個實驗:一筆畫個圓圈,在交接處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頭再瞧一下這個圓吧,此刻你腦子里必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為你總有一種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態,竭力尋求終結途徑,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有一位叫布魯瑪·紫格尼克的心理學家,她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業,她讓孩子們完成一部份作業,另一部份則令其中途停頓。一小時后測試結果。110個孩子對中途停頓的作業記憶猶新。紫格尼克的結論是:人們對已完成的工作較為健忘,因為“完成欲”已經得到滿足,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里縈繞不已,這就是所謂的紫格尼克效應。
“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是什么呢?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的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類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去解答一個謎語,學習一本書等,這就叫“心理張力”。研究還指出,任何人都企圖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動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饑、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趨向)。在勒溫看來,個人能動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產生一個張力系統,決定著個人行為的傾向、心理的基調和特點。如果中斷了滿足需要的過程或解決某項任務的進程而產生了張力系統,就可以使一個人采取達到目標的行動。勒溫認為,沒有完成的任務使得沒有解決的張力系統永遠存在,當任務完成之后,與之并存的張力系統也將隨之消失。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系統,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
4.留白效應
留白效應最早來源于書法繪畫上的一種手法,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這種手法以無勝有,有無相生,是一種巧妙的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智慧。對于心理學來說,留白也同樣重要,如果將這種智慧,這種空白,運用到職場,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有時候,不說的話比說出來的話,更蘊涵道理,更有智慧。而且,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應該有所注意的是,別人欲言又止的話,比起直接的批評和建議,更有意味。
職場留白是一種藝術,一個人要注意給別人留有轉身的余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行。現在的人們考慮問題都喜歡來個相對思考,對于絕對的東西,在心理上有一種排斥感。所以,不能說太絕對的話和一切直接接觸或傷害別人情感的話,更嚴格地說,在和別人接觸過程中,最好少使用一切確定的詞語,如“一定”,“必須”怎樣怎么樣,與他人相處的奧妙,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所在。
5.魚和叉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魚和叉效應。魚和叉效應是指在起作用的“鉤子”上做文章,我們在平常聊天的時候甚至會不自覺的應用上這個效應。
比如我們經常會在聊天的時候拋出一連串的話題,電影,愛情,工作,體育等等。然后看看對方的反應。接著就著對方反應強烈程度也就等于變相知道了對方的興趣愛好。順著對方的興趣愛好聊下去,那自然是能夠很容易地要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了。
算命先生們將魚和叉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在算命前,他們通常會向你提幾個不同的話題,看哪一個話題對你起作用。就像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或二手車銷售商一樣,他們不會表達出心里的真實想法,而是試探性地根據他們收到的反饋來改變他們的話語。這種反饋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他們會留意你是否點頭、微笑、在座位上身體前傾或是突然變得很緊張(這是看手相的算命先生熱衷于抓著你的手的原因之一),然后見風使舵。這就是“魚和叉效應”。
人們往往喜歡征詢算命先生許多潛在的意見,比如他們的健康、人際關系、旅行計劃、職業以及資產情況,但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算命師算得準,而是在之前的交談中,我們的言語、微反應已經給了他們答案。
6.刻板效應
所謂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于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沖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經商的等等。
克服刻板效應的關鍵:
一是要善于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并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信息,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