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也意味著求職季,剛畢業的大學生們開啟了找工作模式,我國各大城市求職競爭激烈程度如何,以及求職者應該如何選擇工作的城市。
一、國內綜合求職競爭指數環比下降、同比上升
根據智聯招聘提供的數據,不同城市的求職競爭指數有所不同,在全國37個主要城市中,2018年冬季求職期北京的競爭指數依然遙遙領先,為89.4,同比、環比均有所上升,競爭程度變得更為激烈。
北京招聘需求量排名全國第一,就業機會、成長空間吸引了大量求職者,這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求職者來到北京,簡歷投遞數遠遠高于職位發布數,求職競爭非常激烈。
而深圳的求職競爭指數同比、環比上升幅度較大。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的數據顯示,深圳的營商環境在35個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經濟活力充沛,吸引到越來越多的人才。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頂尖人才選擇離開北上廣,去深圳謀求發展。深圳的戶口政策也是一線城市中最為寬松的,對外來人才很有吸引力。
整體來看,智聯招聘監測的37個城市中,絕大多數城市的求職競爭指數環比下降、同比上升,多個城市出現排名變化;相對于上一季度,鄭州競爭指數大幅下降,為環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其次是成都,競爭指數環比降幅排在第二位。
二、國內整體人才需求總體略有上升,但環比差異不大
從2018年冬季各城市發布的職位數量來看,所有城市的人才需求量均高于上一季度。成都的人才需求量漲幅最大,進入前十的榜單。其余城市與上一季度相比縮減幅度差異不大,整體的排名順序變化也較小。
其中北上廣深的人才需求量依舊排名前列,吸引了大多數人才。而鄭州、成都、西安、武漢等中部城市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結合全國各大城市的求職競爭指數看,這幾個城市的人才需求量大,而求職競爭與一線城市相比不算激烈,未來可能吸引更多人才。
三、總體人才供給均勻,但個別城市并不匹配
從本季度各城市在線簡歷投遞數量來看,競爭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和人才需求量最多的城市有八個匹配,供需分布較為合理。但從競爭情況來看,城市之間對人才的吸引力程度依然存在不平衡的現象。武漢、南京地區的人才需求量都進入前十,但人才供給卻不夠繁榮,因此競爭情況不會太激烈;而天津、沈陽兩個城市簡歷投遞量進入前十,但是需求卻不足,因此這兩座城市將會因為職位相對短缺而形成求職競爭激烈的局面。
可見,武漢、南京等城市求職競爭不激烈,而且人才需求也有缺口,如果在一線城市求職難度太大,到有潛力的二三線城市尋找機會也是不錯的選擇,未來也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進入二三線城市,尋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