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文化——“感動與共生”
添加時間:2017-11-26 23:59:50
瀏覽次數:
0
創立于1937年的佳能作為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始終將經營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作為基本戰略。80年代中國政府與佳能公司的高層互訪為佳能在華事業邁下了堅實的一步,在“共生”理念作為核心思想的企業文化指導下,佳能逐步植根于中國土壤并開始努力成長,憑借在數碼產品等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及增長率的遙遙領先的霸主地位,成為備受中國消費者親睞與信任的知名品牌。
解讀佳能的成功,尤其是當我們尋找佳能在華事業取得長足穩健發展根源的時候,不難發現它的背后不僅僅是作為日企所共有的嚴謹精細、規范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著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企業文化作為戰略發展的有力支持,那就是“感動與共生”
“Delighting You Always 感動常在”——這是佳能(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小澤秀樹經常對客戶講到的一句話,也是佳能公司的企業口號,它更是詮釋了佳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所倡導的一種責任理念。何為“感動”?那是一種在記錄經典時刻所心生的那份愉悅與感動,而佳能的產品恰恰能夠給客戶帶來這種幸福感,而這種幸福恰恰也感動著佳能的員工,為自己所設計的產品,所從事的工作而感到自豪。佳能正是以這樣一種充滿著仁愛之心的理念融于中國市場,傳遞與客戶,并感染著自己的員工。而仁愛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儒家之所以把“仁”概括為做人的最高原則,它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的“仁者愛人”的哲學思想更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論點。一個企業所具備的仁心是有別于親情和愛情的血緣之親,它是基于“仁”的社會道德倫理修養,有仁就會愛別人,關愛別人,感動別人,別人也關愛他。由此可見,企業的仁愛不僅體現在關愛員工上,還要對社會及普通大眾有所尊重。
佳能正是遵循了孔子仁愛的核心思想,沒有忘記企業立足的根本,對內不斷改變傳統日企等級森嚴、中規中矩的刻板形象,讓在華員工更加能體會到溫暖與關懷;對外一直致力于公益事業,在環境保護、公共醫療、教育啟蒙、文化傳承等各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過自身的產品和技術貼近大眾,貼近生活,通過感動的作品拉近與大眾的距離,產生共鳴,使得品牌與口碑深入人心。可以說佳能的感動源于仁愛,有愛就會有感動,佳能做到了,所以佳能成功了。
“共生”是佳能一直沿用了16年了企業文化核心理念,這一理念旨在倡導忽略文化、習慣、語言、民族等差異,不僅需要同顧客、社區,還要與各個國家、地區,以及地球自然環境等,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同時擔負社會責任。并努力建設全人類永遠“共同生存、共同勞動、幸福生活”的社會。這是佳能公司作為一個全球化企業所做出的承諾,也是其能夠融入中國市場并堅實發展最有效的一條法則。“何為共生”?使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員工與顧客能夠達到利益共贏,和諧統一便是“共生”一詞最好的詮釋,而“共生”一詞的來源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共生”即為“太和”,北京故宮世人皆知,而為什么作為明清國家最高權力機樞的故宮三大殿是以保和、中和、太和等三和命名的?為什么皇帝召集文武大臣議政的殿是被稱為故宮中樞的太和殿呢?其實太和是中國古代管理和統治一個國家的最高境界。周史伯曾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庸》的“和也者,天下達道也”。漢儒董仲舒也說:“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這都是在表述“和”對于管理和治國的重要性。中國歷代管理者都把太和作為最高的理想和終極的目標。何為太和?其實《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給出了答案。“太和”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都是和諧的。這種最高形式的和就是太和,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的哲學。
執政與管理是相通的,佳能的“共生”正是遵循了管理企業的最高境界的太和之道,而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的實質就是和諧管理之道。佳能公司能夠深入到中國13億消費者中去,與每一位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不斷為中國市場提供優質的影像產品,并持續完善售后服務,在用戶享受到佳能帶來的快樂與感動的同時又積極投身于環保、文化、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這些行動正是企業,員工、社會及自然達到和諧統一,也是太和之道在跨國企業在華經營管理中最佳的成功實證。
佳能的“感動與共生”,源于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仁愛與太和”,而仁愛與太和是一個企業所必須具備的兩個文化理念,企業需要在經營實踐中把仁愛與太和辯證的結合起來。只有這樣,這個企業才會達到“上下同欲”的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只有企業家和員工自身擁有“仁愛之心”和“太和之德”,這個企業才能實現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仁愛與太和”也是佳能公司在華運用中國化管理智慧最為成功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