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老手和新人都發憷
如果一個身經百戰、天賦稟異的作家,來到一群對于他來說是小字輩的人中間工作都會誠惶誠恐,那么應屆畢業生剛入職、新手接觸新技術、或者是老手接觸新技術,轉學、搬家、換地方、換單位……那會有多少焦慮。
在專業職場環境調查中,查閱到這樣一組數字:在“當你是新人時,最頭疼的事是什么?”的問題中,選擇排在第一的是與上司處理關系,占30%;專業知識欠缺占10%;與同事的關系占17%。新人并不會因為工作壓力大或工作時間長而過于發憷,讓他們畏懼的是如何在陌生的環境里“自在”地生存下來。針對“令人不自在”的描述十分多,其中最令我記憶深刻而且過去也曾困擾我的莫過于“老員工們代表自己什么都知道,而你新來什么都不懂”,還有令人驚恐萬狀的“聽不見你的問題,視你為無物”。
巧合的是,在職場老手對新人的看法問項中,關系問題也列在第一位,認為新人遇到困難難免會退縮的只有12%;認為上世紀80年代的人個性太強的有16%;認為大部分人還是謙虛謹慎的占24%;初出茅廬什么也不懂的占24%;認為新人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占25%。
那么職場人際關系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那么多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會因為處理不好它而要忍受“懷才不遇”的痛苦。“懷才”本是美事,“伯樂”卻可遇而不可求。真是這樣嗎?
職場的聰明與不聰明
所謂職場,就是從事職業的場所,引申后也無非是泛指工作中所處的環境和情境。這個詞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無時無刻不與“評價”聯系在一起。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專業水平過硬,對自己的應變能力評價高,那么他在處變不驚的同時就能做到收放自如,遇到挑戰的時候也可以沉著應戰。就算這樣,他依然要擔心自己的鋒芒畢露是不是會落下不夠厚道,使他無意中盡失人緣的后果。當然,這種能力強的人是相對幸福的。畢竟,他們所能受到的職場傷害只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豪邁。
如果一個人明知自己的能力不含糊,可也清楚地認識到競崗的幾位同事也個個身懷絕技,聰明的他就會竭力運作人際關系,上下活動以期得到更大認同;而不夠聰明的人則會留下“一切都敗在關系上”的哀嘆。
對于新人,他們所面對的焦慮就可想而知了:第一,不熟悉每個人的業務水平,第二,環境中沒一個夠力度的人對他表示明確的贊賞,第三,領導不是一個,到底該靠近誰、討好誰,誰吃哪一套完全摸不著頭腦。怎么能在短時間內讓自己站穩腳跟?怎么在一連串的白眼中迎風佇立?
當然,還有這樣一種焦慮:后臺夠硬,關系網也結實,資歷也甚老,可和別人一樣清楚自己的業務水平、應對能力實在有限。這樣的人是最焦慮的,因為無論環境多么有利,畢竟競爭能力不夠,施展水平難免大受限制,遭到挫折時無法恢復到最初狀態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著急沒用,想想辦法
第一步:微笑
職場的人際關系能給人帶來這么多焦慮,豈不是很難混出一個像樣的心情?其實不然。既然一切來源于評價,合理應對評價該是一個好的解決途徑,寬容地對待自己也很重要。
首先,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比如微笑。無論你是武林高手還是初出茅廬,微笑總是沒有錯的;無論你是從不犯錯的圣人,還是漏洞百出的菜鳥,微笑總是不要錢的。用笑臉迎接評價,不管是贊賞還是耳光。
第二步:傾聽
傾聽也是不要錢的,但卻是得到眾人接納和友好的開始。無論你多有理,你都可以聽別人把廢話說完;無論你有多少錯,你都留些時間給人罵你而別著急解釋。雖然犯錯很丟人,但是解釋也是不能少的,沒準能找到推卸責任的理由。而且如果你給罵你的人留了罵你的時間,他罵完了,罵爽了,作為投桃報李,他也會給你留下一秒鐘解釋的時間。
第三步:自我安慰
用寬慰來犒賞自己很重要。遇到高手,低手不妨寬慰自己:好在我還年輕,我還有時間,要超越他并非不可能;好在我下班后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玩“網絡游戲”上,不像他為了事業完全放棄了私生活。獨孤求敗的高人可以這樣寬慰自己:只要我一心一意地培養新人,過上一段時間能親手給自己弄出個接班人來也說不定。
第四步:審視目標的合理性
如果前三招都無法緩解日益增長的焦慮,不妨嘗試重新審視設定目標的合理性。這招厲害了,列個單子查查自己擺在明處的能力有多少,看看還有多少潛質沒被激活。然后把前兩項跟現在的焦慮擱一起,檢查一下它們之間有多少能建立聯系,目標和能力之間可以匹配的到底有多少。
最幸福的當然是無論能力、愛好、潛質都與目標一致,這樣的人估計周圍的評價也不會太差。
想了解更多相關資料,請登錄
好獵頭網。好獵頭網:口碑最好的中高級人才獵頭公司,服務熱線400-991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