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面試,不少人腦中會浮現這樣的景象——一群面試官正襟危坐,接二連三地拋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應聘者大多如履薄冰,回答每個字都慎之又慎。
但在美國互聯網打車平臺優步(Uber)看來,面試并非簡單的“你問我答”,更不是緊張壓抑的拷問,而是輕松愉悅的對談。4月25日,它將一場“理想中的面試”帶進了北京的高校——場地竟然選在轎車上,在狹小、獨立的空間里,前來求職的學生與企業高管并肩坐在后排座,以輕松平等的方式聊聊未來。
15分鐘的特殊面試,企業學生各取所需
“酒香、巷子深,不吆喝是沒用的。不僅傳統媒體需要面對這樣的現實,互聯網媒體也該做好同樣的心里準備。當下,無論哪種媒體,都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內容做得好,另一方面要吆喝得好……”一輛黑色轎車里,一位學生正就網絡媒體的未來侃侃而談,旁邊的男人饒有興致地聽著,偶爾就其中的細節問幾個問題。
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朋友間的對話,而是4月25日發生在清華大學校園里的一場特殊面試——來自飛麗博(Flipbord)、領英、寶駕、野糖等10多家互聯網企業的高管,分別坐進幾輛黑色的優步車中,前來應聘的學生則通過優步軟件,以叫車的形式與高管同乘,在汽車后排狹小的空間里進行一對一的“15分鐘快速面試”。
“這絕對是一次全新的體驗。”第一場面試結束,在線語言學習網站“多鄰國”的亞洲區總經理馬凌一邊快速用筆記錄,一邊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在這場面試里,我們幾方的結合都很緊密——優步想為大學生提供乘車體驗;對學生來講,這是接觸企業的機會;對我們來說,則是找到人才的絕佳機會。”
旁邊的一輛車上,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的網絡社交新聞軟件飛麗博大中華區移動技術總監趙晶,剛剛結束了和面試對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對他來說,這樣的面試形式前所未見,但他坦言,來這里并非“圖新鮮”,而是為了尋找“接地氣”的人才。
“想在中國落地生根,外企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外企,比如微軟,管理層中有很多美籍華人,但現在這種做法有些行不通。如今外企需要更‘接地氣’,這就意味著要多吸收本土人才。”趙晶說。
真誠:面試的首要前提
兩天前,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生、研究生會干部小李,從微博上得知了優步的“一鍵叫高管”活動。對這個即將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就業是近幾個月的頭等大事。而一次能見到十多家企業的高管,無疑讓他的求職事半功倍。為此,李同學一早就趕到了清華。
剛上車,這位理工男開門見山地表示,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是“不做‘技術猿’,轉行做文職,最好能在人力資源部工作”。“我是到了研究生才改行學計算機的。平心而論,我的專業背景并不強。好在之前一直在學生會做行政工作,所以未來如有可能,我更想從事管理方面的工作。”小李說。
聽了這番自我介紹,原本一臉嚴肅的快時尚電商野糖網CEO張彥臉上浮現出一抹笑意。“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們的人力資源部一直抱怨招不到程序員,今天見了你我才知道,原來程序員都跑去應聘HR了。”
也許在一般情況下,李同學這種近乎自曝其短的剖白是自斷其臂。不過,也正是這段話,讓張彥對這位文質彬彬、戴眼鏡的男生產生了一絲好奇。
“面試就是自我描述,他的表述有些隨意,但沒什么不好。與夸夸其談相比,真誠更吸引人。公司需要的人可能不是確定的,對這個人產生興趣后,接下來的聊天過程中,我會想我們的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有什么位置適合他。這也能促進公司的人事建設。”張彥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熱忱:進入企業的敲門磚
“我剛剛和一個學跳舞的學生聊了快半個小時,還沒聊夠,話題特別有意思。要不是時間到了,我還會和她繼續聊下去。”一下午的面試結束后,趙晶興致勃勃地與同事聊起了“面試中的那些事兒”。
3個小時的時間里,趙晶先后面試了5位學生,其中不乏專業對口的精英才俊。但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位舞蹈專業的碩士生。“我們一直圍繞跳舞的事兒聊,根本停不下來。雖然這和我們公司關系不大,但從她的言談間,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特質——對工作的熱忱。”
在這位年輕高管眼里,熱忱是求職者最難能可貴的品質之一。“一個人一旦對事業有熱情,就會想辦法把工作做好。只要他認可了企業,就會不計回報地投入。這樣的人,不是你去挑他,而是要想辦法把他吸引過來。”
“有的年輕人會利用任何機會給自己創造更多未來。他們很自信,不是隨便聊一下就走,而是盡可能多地與你溝通、表達更多想法。”飛麗博內容及市場總監高雅潔對《青年參考》記者說,“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求職者必須對企業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細節決定成敗
15分鐘的時間并不足以了解一個人,但不要因此小看短短15分鐘的面試。很多細節會透露一個人的個性,面試官能從蛛絲馬跡中判斷出應聘者合不合拍。
“就拿我面試的第一個學生來說,我以為他會事先準備好簡歷,但是沒有。這樣的話,想和他談到點上,可能就要先花5分鐘了解他,剩下的時間就不多了。”談起面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張彥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事實上,前來應聘的學生大多不注意細節,有的甚至因為沒有做足功課吃了“閉門羹”。“我覺得來應聘的學生對企業的了解并不全面。他們大多是來碰運氣、找感覺的,其中有些根本不知道我們要招的是什么職位——我們提供的崗位是市場營銷,但他上車后說自己想做產品經理。”說到這里,馬凌微微搖了下頭,臉上顯示出無奈。
“校園是最好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車上面試’了解不同企業的文化和需求,但在求職時,如果動真格的,他們就要多做功課。”馬凌說。
同是外企,文化大不同
“我一直想做互聯網方向的工作,之前的實習大多在國內的公司,我想通過這個活動多接觸外資的互聯網企業,看看到底哪家強。”來自對外經貿大學的小劉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據悉,參加活動的15家企業中,超過一半為外企,可謂“洋味兒十足”。雖同為外企,但這些企業的文化差異很大。
“我面試了兩家外企,雖然都是互聯網企業,但給人的感覺大相徑庭。”說起自己面試過的企業,劉同學頗有感觸。“通過近距離接觸后,我發現外企并沒有想象得那么‘高冷’,有的反而非常平民化。”
對此,有過多家外企就職經歷的高雅潔表示贊同。“雖然都是外企,但各自的企業文化差異很大。就拿飛麗博來說,這里的企業文化很‘扁平’,所有人的公司內部郵件都是沒有頭銜的,人們互稱其名。在這個團隊里,不是靠職位決定事情,好的想法才能勝出。”
推薦閱讀:
畢業生求職應聘時要敢說“YES”
應屆畢業生找工作面試技巧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中國畢業生不愁找工作 企業對招聘不樂觀
北京高校16萬余畢業生去年就業 IT行業招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