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政協舉行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討會,與會者就如何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展開研討,獻計獻策。市政協主席蔣以任出席研討會并講話。市政府發改委、市國資委、市農委的有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了本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情況和思路。
據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陳國華介紹,本市職工平均工資自1996年躍上萬元臺階后,直到2003年才跨上第二個萬元臺階,中間一共用了七年時間。根據上海市統計局2007年1至6月的職工平均工資統計數據分析,今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將邁進三萬元的門檻,從兩萬元到三萬元的時間跨度是四年,職工收入水平整體上移速度加快。
近五年本市國有企業平均工資年增長16.2%,國有企業職工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其他各類所有制企業職工收入增長幅度。2006年國企職工平均工資達36010元,居各類所有制職工之首,集體所有制企業平均工資15209元,其他所有制企業職工平均工資27459元。
但在職工收入水平整體向上增長的同時,還應該看到,勞動合同對職工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增強,勞務工的收入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繼續處于低水平狀態。根據市總工會今年4月對4000名職工調查,1年及以下期限勞動合同人員當月的人均收入是2027元,1年以上3年以下的人均3022元,3年及以上的3153元,而非勞動合同制職工的收入在1600元左右。面對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大量求職者,勞務工收入水平偏低的現象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才會得到改變。
問題
收入分配仍存在深層次矛盾
陳國華在會議上指出,收入分配是勞動關系的核心內容,是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所在。近年來,上海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較大進展,職工收入總體水平呈上升態勢,但仍然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
壟斷行業工資明顯偏高
陳國華提供的數據顯示:第二產業中壟斷行業職工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傳統制造業職工工資增長乏力。近五年職工平均工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幅度高達75.2%,2006年職工平均工資為51546元,年均增長15.1%,高于同期本市生產總值增長率3.6個百分點。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1.2%,低于同期本市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0.3個百分點。建筑業職工年均增長10.6%,低于本市人均生產總值0.9個百分點。
上海市統計局副局長朱章海在會上也談到了這一點,位居工資收入前列的通信、金融、電力等行業均為壟斷性較強的行業,而市場程度較高的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則排在低工資收入行列。壟斷行業的職工工資收入水平遠高于市場化程度,市場競爭較為充分的行業,這說明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仍是行業間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行業間收入差距加劇
陳國華在講話中還談到,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使第三產業中傳統的金融、保險業職工收入一直處于職工收入水平的高端。2006年,全市金融業職工平均工資高達72959元,比2002年增長了一倍,年均增長18.9%,大大高于同期本市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同時,一些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和其他新興行業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這些行業逐漸成為工資增長較快行業,職工平均工資躍居高水平之列。
朱章海也談到,在第三產業職工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繼續加劇。
從絕對差額來看,2006年工資收入最高行業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為83525元,工資最低的行業是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為23503元,兩者的絕對差額達到60022元。從相對數來看,最高工資收入行業與最低工資收入行業的平均工資水平之比由2000年3.24:1擴大為2006年的3.55:1。
從各行業工資收入水平差異對形成總體收入差距的影響看,兩類行業對全市平均工資形成影響最大。一是如金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行業,這些行業平均工資水平較高,加上其工資總額在全市工資總額中的比重又大;二是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雖然工資總額在全市工資總額中的占比也比較高,但其平均工資水平較低。這兩類行業,第一類行業對全市平均工資形成正向拉動,第二行業對全市平均工資形成負向拉動,對形成各行業總體收入差距的影響,較其他行業而言,更為顯著。由于工薪收入是本市城市居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其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始終保持在七成左右,因此,行業工資收入差距的擴大便成為影響本市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必須加以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影響
收入差距擴大影響居民消費
朱章海在會上談到,行業工資收入差距擴大還對本市居民消費結構、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形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低收入家庭節余有限
從國際上通行的反映收入差距大小的基尼系數來看,2003年開始,本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首次超過0.3,由“比較平均”階段進入“相對合理”階段,2006年基尼系數達到0.3159,比上年有所擴大。2006年,20%的高收入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4.8倍。
由于低收入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受到收入的剛性約束,表現為較高的消費傾向。2006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為1476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平均消費傾向)為71.4%,而20%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平均消費傾向達89.2%,比20%的高收入居民家庭高出27.8個百分點。若考慮到低收入居民家庭轉移性支出等其他必要支出,實際節余相當有限。
另外從反映生活質量的恩格爾系數來看,低收入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高達44.6%,即近半收入用于“吃”,與高收入家庭27.7%的恩格爾系數形成鮮明對比。而且高收入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中,有4成是享受型的“在外飲食”,而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幾乎全為“柴米油鹽”等基本食品。
教育醫療購房負擔沉重
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高低收入階層居民家庭的生活負擔情況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除了食品支出外,教育、醫療、公用事業等剛性支出,也成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沉重負擔。
數據顯示,從高收入戶和低收入戶比較的角度,2006年20%的高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為26325元,是20%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3.3倍,但是在人均教育支出上,高收入居民為1714元,低收入居民為1183元,前者僅為后者的1.4倍。同樣,在水電燃料的支出上,高收入戶僅為低收入戶的1.5倍;在醫療保健支出的“藥品費”子項上,高收入戶也僅為的收入戶的2.1倍。
因此,僅教育、藥品、水電燃料三項支出,就占低收入居民家庭總消費支出的23.9%,而對于高收入居民家庭來說,這一比重僅為11.2%。
此外,由于收入鮮有節余,加上房價上漲過快,對于低收入居民家庭通過購房改善居住條件造成極大壓力。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購房建房支出達2953元,相當于可支配收入的14.3%,其中20%的高收入戶人均購房建房支出達11161元,相當于可支配收入的26%,但是對于20%的低收入居民家庭和20%的中等偏下收入居民家庭,幾乎沒人購房,其平均購房建房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獻計
加大公共投入 營造均等機會
市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郭士征在昨天的會議上,用五個效用說明了社會保障對收入分配的功能體現,分別是:普惠效用,提高收入水平;均衡效用,縮小收入差距;替代效用,規避收入風險;調適效用,合理收入結構;補充效用,增加收入來源。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權衡也談到,目前收入分配政策方面存在兩個問題:財政調節和社會政策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激勵創業和創新的分配政策和措施不配套。在稅收方面,上海七成以上的個人所得稅為工薪階層繳納,稅收的逆向調節現象較為明顯,嚴重制約了財稅政策對收入分配調節作用的正常發揮。
在緩解上海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問題上,他建議,調整宏觀收入分配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報酬,逐步形成和建立職工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實行工資總量預算管理機制,解決經營者收入形成和決定問題;進一步完善經營者考核機制,將職工收入增長納入對經營者的業績考核中;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發揮工會力量和作用。
在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完善社會政策體系,擴大公共服務的范圍方面,他建議,加大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營造機會均等的發展條件;對困難職工實行幫困托底;對收入分配實行監督和監管。
市政協主席蔣以任在總結講話中說,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合理的分配制度,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通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采取各種有效的調控措施等,逐步解決社會分配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努力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