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并不是一個好詞,現代人有種不好的婚姻觀,他們閃婚閃離,不計后果。在職場,有些人也習慣“閃辭”,可能還沒有過試用期,他們就想另謀高就了。這種現象在應屆畢業生中非常常見。我們本不該對辭職有過分的微詞,因為每個人的職業選擇和愛好不同,沒有人能夠強求。
有些應屆畢業生一年四次辭職,妥妥的“閃辭”一族。有些沒有這么激進,在工作半年內離職。雖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論,但換位思考:若“閃辭”人對用人單位談不上貢獻可言,怎么好衡量自身的受益和發展呢?
準職場人“閃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薪資福利偏低”、“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和“想改變職業和行業”。除此之外,還有:對單位氛圍的無法認同;環境與自我期待有落差;不看好個人的發展前景;不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無法適應職場人際關系等等。一句話:過強的個性和任性使然,很多90后畢業生不想為一份不滿意的工作勉強自己。
但是,多次閃辭后,內心委屈的職場新人又開始焦慮緊張。他們“毅然決然”辭去他們口中不受尊重、令人壓抑窒息,甚至是浪費生命的工作后,無助迷茫;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特立獨行,不在乎別人說什么,可面對同事的冷落“心情大受影響”;他們一邊說“我是新人,多做點沒什么”,一邊抱怨整天糾纏在細枝末節、毫無進展的工作中,受不了無休止的加班;他們認為新人也有尊嚴要受到尊重,卻直接將女主管的奶茶扔進垃圾桶轉身走人,并立即遞交辭職報告,以示其對她責備的抗議。父母數落他們眼高手低,對工作沒有正確的態度。如果他們作以上反觀,會發現,所謂不開心大概是“閃辭”后的說辭或由頭,自己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吧。
“新生代”的高離職一族中,90后是“閃辭”的主力軍,他們不愿意擰巴做事,更注重自我感受,看重環境和尊嚴感。“太有個性”、“不將就”、“高薪酬拼不過我喜歡”、“我能得到什么”等等,成為90后就業的關鍵詞。大部分90后是獨生子女,自幼獨享全家人“恩寵”,習慣了被安排好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我意識、個性意識都比較強。踏入社會后,生長環境陌生了、變異了,原本在家庭、大學里的那種優越感沒有了,承受能力差,就會產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擾,困惑和迷茫成了心理上的重壓。
另外,很多90后“閃辭”,還因為有引以為傲的大把青春,可張愛玲不是有句名言嗎:你年輕么,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青春轉瞬即逝,職場修行,豈能盡如人意,“不要用盡青春換工作”,總想尋找“更好”而錯失了當下的體悟。遵循內心的感受固然重要,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成長的過程,更應該是沉淀的過程,是學習適者生存的過程。修習樂觀包容的心態,試著把不如意作為如唐僧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體驗,把職場上的阻礙、困難作為人生的歷練,職場之路才能越走越開闊。而且,很少有人剛入職就游刃有余,年輕人自帶青春叛逆和選擇沖動,被貼上“心高氣傲”、“眼高手低”、“心浮氣躁”的標簽不稀奇,但就像煲湯靠的是時間和炙熱的熬煮一樣,品得出職場甘苦,才會從懵懂走向成熟。最后,奉勸“閃辭”一族:未來始于足下,頻繁“閃辭”多不利于個人的職業發展,謹慎為之,珍惜眼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