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無疑是診斷試劑銷售的主力渠道。
本文是華創證券分析師宋凱撰寫的一份湖南省內醫院檢驗科的“草根調研”,特別樸素真實,相信對你有所幫助。
醫院門診量下降影響檢測量
我們調研了湖南省某大型三甲綜合醫院檢驗科,該檢驗科收入占比10%左右,但考慮到各個科室會有自己的檢驗項目,如果都加起來,醫院檢驗業務的收入占比應該會超過15%。該院檢驗科每天生化診斷工作量1500個左右,免疫類500-600個左右。
醫院門診量下降肯定會對檢測量有影響,和門診量吻合度比較高。此外,檢驗科收費標準多年前有過調整,但近期沒有動過。
檢測項目的內部科室分流比較明顯
醫院的實驗室比較多,臨床很多科室都有自己的實驗室,科室自己做的話利益會留在科室。
湖南省的這個現象都比較普遍,和我們調研陜西地區某醫院情況不同,湖南不是因為藥品零加成之后臨床科室從檢驗項目中切割利益,而是之前就是這樣的情況。
醫院想把項目收回到檢驗科去做,外包的話也通過檢驗科統一安排,但是管不住。
從我們調研其他地區的醫院情況來看,有的醫院實現了對項目的統一管理,有的醫院沒能實現。
臨床科室有一些項目――比如基因和遺傳代謝病等等---外包出去,因為這些項目量比較少,醫院做不賺錢,外面實驗室樣本量大才有得賺。
還有的樣本是要做標準曲線的,不管做幾個樣本,都要先做一個標準曲線,做標準曲線可能就需要做5-6個值出來,所以如果樣本少了肯定虧錢。
臨床科室有的項目自己做不了,會往外面第三方實驗室送。檢驗科基本不往外面送樣本。
專業組別的情況
1.常規項目:生化、免疫、微生物等項目都是常規的。分子診斷也做,但也是相對比較常規的,比如病毒性肝炎和結核類的等等。
2.個體化用藥:這個不在檢驗科做,在移植中心做,藥劑科也有個血液濃度檢測。
3.化學發光:技術含量還是比較高的,國產的客觀來講還是差一點。國產的也在進步,比如最明顯的是血球,現在主要是希森美康,該醫院之前不用邁瑞的,現在也慢慢在用了,這個是在醫院發現國產的和進口相比誤差已經很小的基礎上才用的。化學發光用的主要還是羅氏的,國內的沒怎么接觸過。感覺國內的發光系統抗干擾能力比較弱。
4.生化診斷:生化的設備都是進口日立的。試劑耗材大部分是國產的,利德曼的用的比較多,少量的是進口分裝。還沒有用過邁瑞的。九強生物最開始就是進口分裝的,現在大部分是國產的了,但是還保留了一部分是進口分裝的。
5.HPV檢測:這個項目主要在婦產科做,他們的業務量很大,婦產科實驗室的工作量相當于檢驗科的三分之一了,一天幾百人的檢測量。
6.兒童疾病檢測:兒童的病原體檢測在病房做,不在門診做。
第三方實驗室和檢驗科托管等情況
一般的大型醫院會將部分樣本外包給第三方去做,前面已經提到這一情況。集采這種業務模式醫院也知道,但是我們調研的醫院沒有采用這一模式。
至于檢驗科托管的模式,大型醫院相對都比較謹慎,一是由于檢驗科對于醫院的地位比較重要,二是對于商業賄賂等政策風險的防控。
但是我們發現湖南地區的醫療市場相對比較激進,據悉當地有兩家三甲醫院已經將檢驗科整體托管出去了。
基層醫療機構的情況
相對于大型醫院而言,基層醫療機構的模式更為靈活。基層醫療機構更多地會從運營效率角度出發,檢驗科雖然賺錢,但是如果醫院內部有運營效率更高的業務,那么資源一定會向那里傾斜。所以基層醫院更愿意將檢驗項目外包,或者直接托管出去。
我們同時調研了湖南省某社區醫院,該醫院總病床數在100張以上,設有相應的B超、放射科和檢驗科等常規科室,年住院病人超過2000人。
檢驗科不是醫院盈利大頭,每年的耗材采購要有固定的支出和現金流出,還要安排2個工作人員,把這些成本和費用都計算在內,跟其他盈利項目相比不算賺錢,因此醫院目前正在與金域醫學探討合作的問題。
檢驗科的檢驗設備國產和進口都有,設備投放的也有,集中采購平臺都是非政府搭建的。生化平臺是國產的,因為是所有住院和門診病人的常規項目,實報實銷,而免疫有個體化項目,如果設備用進口,耗材用國產的話,會有動態誤差,所以設備大部分是國產的,也是多家的。(轉載自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