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生完美的個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從職場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做的是揚長避短以謀求更好的發展。但近些年木桶理論卻大行其道:木桶裝水的深度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板,而是最短的那塊。因此,各種各樣的書籍、專家鼓勵人們均衡發展以謀求更高價值。“補短”成為了心懷夢想之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課。
從強調合作的企業管理來說,木桶理論是完全成立的:項目的成功、事業的進步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導致“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結果。但如果將這個理論生搬硬套到個人職業發展規劃上,則是一種嚴重的誤導。
在一個個極具煽動力的講師口中,“補短”是職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許多人尤其是沒有辨識能力的大學生按照“木桶理論”的指示,拼命想彌補自己的短處,卻對如何更好的發展長處選擇了忽視。
有人不善言辭,卻想通過做銷售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有人不擅語言,卻拼命補習英語成為翻譯官;有人不擅邏輯,卻拼命想要做程序員追求高薪。抱有這種想法的人90%以上都失敗了,失敗還是小事,對信心的打擊讓人一蹶不振才最為可怕。拼命補短,將短處補成長處的人是有的,但這種補短為長的人在補短的大基數里幾乎就是鳳毛麟角的存在,更多的人狠狠地栽了跟頭最后不得不放棄。
職場人一定要明確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專才”而非“全才”。沒有完美的個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團隊。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長。對于一個在職場上打拼的朋友來說,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彌補短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試問一個拿短處和別人的強項比較、用胳膊和人大腿比力量,勝算能有幾何?
短板并非不重要,而是將補短的精力放到發揮長處上更能使我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達到“優秀”。筆者唯一鼓勵職場人補短的地方就是心儀的企業“硬性規定”,如想去外企,可以補短英語口語與聽力,但目標應該是合格,而非一個不擅長英語的人想要做翻譯、做語言學家,若選擇將同等精力放到擅長的領域則更加容易獲得成功。
深圳獵頭公司相信若職場人把80%的精力用于提升固有優勢,將原本擅長的技能修煉到極致才是一個人的優勢,也是人工智能沖擊下保持自身競爭力的穩棋。而對于不得不提升的弱勢,花費20%的精力做到及格即可。若是本末倒置混淆了重點,那么觸摸到成功之門的幾率恐怕也將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