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之年,本輪去杠桿周期的關鍵時刻,如何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同時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成為當前金融機構的“發力點”。
記者近日走訪武漢多家企業調研發現,作為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浙商銀行創新推出池化融資平臺、應收款鏈平臺和易企銀平臺的流動性服務“三大平臺”,通過嵌入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提高效率、減少傳統融資,逐步將企業財務成本、杠桿降下來。
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末,浙商銀行“三大平臺”共服務實體企業超1.9萬戶,融資余額近3000億元。
“池化”盤活存量資產 沉淀資金“動起來”
新興企業以輕資產運營為主,較難獲得傳統貸款,如何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新興企業,是金融機構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浙商銀行另辟蹊徑,通過“池化”盤活企業的“沉淀”資產,幫助企業降成本。
“我們公司下游多是大型鋼鐵廠,日常結算大量使用票據,但因為收到和支付的銀行承兌匯票在金額、時間上很難匹配,所以經常需要將大票換成小票。”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主任會計師梁丹告訴記者,大票換小票通常需要質押大票,大票到期后資金會形成凍結,降低資金周轉效率,企業收到的銀行承兌匯票更多是存放在手中,同時在銀行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去新開銀行承兌匯票,也占用了一部分流動資金。
針對企業普遍存在的難題,浙商銀行推出了盤活流動資產的池化融資平臺。浙商銀行公司銀行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解釋,這個平臺就像銀行給企業建了一個“池子”,企業可以把報表上難盤活的資產,如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理財產品等資產放進池子里,靈活轉化成隨時可以使用的銀行融資產品,同時還可以把銀行授信額度也放到池子里,使“池子”蓄水量更足。
截至2018年6月末,浙商銀行的池化融資平臺簽約客戶超1.9萬戶,池內資產余額超3400億元,融資余額近2700億元。
“超短貸”成降成本利器 中小企業“活起來”
科技型中小企業本身資產輕,金融機構給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就成為降低企業成本的重要一環。為此,浙商銀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量身打造“超短貸”,解決備付金“備而不用”的低效問題,滿足短期流動性需求。
坐落于“中國光谷”的武漢佰鈞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是華中最大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企業人才密集、資產輕,難以滿足傳統銀行抵押擔保條件。浙商銀行在對其授信1億元額度的基礎上,為企業匹配了池化融資平臺項下的“超短貸”產品。
該公司總裁肖駿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以1億元日常備付金為例,正常用款模式下,如果按照一年期資金投放占用,假設平均利率6.5%,年利息支出650萬元,但備付金常常“備而不用”,造成浪費;“超短貸”模式下,由于支持按天計息、隨用隨還,故實際用款時間大大縮短,且“超短貸”利率定價低于一年期貸款利率,假設按實際使用180天、利率5.5%測算,只需支出利息約275萬元,比普通貸款方式節約利息約375萬元。
截至2018年3月末,浙商銀行小微貸款余額超1900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的超1200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位居全國性銀行第一名。
應收款鏈新思路 上游下游“通起來”
浙商銀行的三大平臺,不只服務大中型企業,也關注“毛細血管”末端暢通與否。通過供應鏈金融緩解小微企業流動資金壓力,浙商銀行的應收款鏈平臺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是一家國有大型建筑施工企業,其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多為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借助浙商銀行的供應鏈金融創新,在依托區塊鏈技術建設的應收款鏈平臺上,市政集團的應付賬款可以改造成“區塊鏈應收款”,靈活支付給上游企業,幫助上游企業獲得融資。
武漢市市政集團作為核心企業,目前已簽發區塊鏈應收款金額近8000萬元,幫助上游企業第一時間收到工程款,大大緩解上游中小企業資金壓力,有效降低了企業資金成本。
針對武漢都市環保應收、應付賬款量大的痛點,浙商銀行的應收款鏈平臺也延伸到公司的供應鏈上下游。上游分包商利用都市環保授信額度將應收款鏈進行轉讓融資,從而盤活了其應收賬款,解決上游分包商無授信、融資難的問題。
截至2018年6月末,應收款鏈平臺推出短短半年多,該行幫助企業搭建平臺558個,累計簽發應收款超2600筆,簽發金額260多億元。(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