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過學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思維上的改變。每一次回國,是否有些感覺不一樣?
有些人就會開玩笑的說,得了 “留學病”。
其實不是“病”,是你真的變了。
全球化概念更加明確
跨越了半個地球的距離,幾個時區的差別,依舊還是可以自如的生活。慢慢發現地球真的像是一個村,出國生活、工作、旅行已經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你在東八區吃著油條豆漿,他在西五區喝著咖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卻又彼此關聯。
選擇變得更加豐富,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當想出去走走時候,可以看著世界地圖來選擇下一個目的地。
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
從眾心理誰都會有,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看,去商場里買衣服,所有人都說你穿這件好看,不知不覺的,你也會認為自己穿這件衣服不錯。
在國內,可能會因為迎合大眾,產生一些所謂的 “主流思想”。這可能不會讓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但也會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切都是“大家說……”,“人們都覺得……”來開始自己的思考,有沒有一天會出現:“我認為……”?
在西方,主流思想仍舊是主流,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允許有各種思想的出現,也并不會覺得是一個異類。因為人,本來就不一樣。
與人交往 順其自然
出國后會發現,有些人離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遠。這也很正常,隨著環境的變化,接觸的事物不一樣,很多人就會和你逐漸分道揚鑣了。
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或長或短。感謝相伴,也好。
人際關系是順其自然且不需費力的,所有需要苦心經營的關系,似乎都有些“不健康”。有距離的相處,才會讓自己還是做自己。至于其他,那就讓時間告訴我們吧。
當然隨著科技的發達,不再是打一通越洋電話要好費力的事情,一個微信信息就可以把許久不聯系的人繼續熟絡起來,似乎“失聯”的成本沒有那么高,但是還是那句話,順其自然,時間會告訴一切的。
隱私意識增強
年齡,工資,開什么車住什么房,家里幾口人人均幾畝地地里幾頭牛……
總之被問到類似的問題就會覺得排斥。但其實問問題的人并沒有什么惡意,單純的好奇而已。
不愿意回答的人也并不是因為階級地位,掙多掙少,工作光鮮與否,也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隱私而已。
如今的過年七大姑八大姨三堂會審式詢問,還有莫名奇妙阿姨叔叔連環問,已經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為之“恐慌”的事情。在西方,人們交流仿佛普遍達成共識,不會去觸及他人的隱私。
其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國自古就有了。
男女平等意識增強
性別歧視在哪一個國家都有。
在國內大環境下,似乎男主外,女主內的慣性思維讓大家覺得女性是應該柔弱的,更多事情需要男性去承擔。這一定程度上就是男女不平等。
同樣,例如在職場中,女性會被因為生育等問題在求職中遭到性別歧視。
出國留學的人由于在一個陌生環境,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面對,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鍛煉出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不認為誰比誰會更弱更強。
更尊重弱勢群體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生活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酸甜苦辣咸。
在西方對弱勢群體抱懷有善意,無論是公共設施,還是職業崗位,都會兼顧殘疾人等弱勢群體。
如果一個人對殘疾人有歧視,定會遭到社會的鄙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社會給予了弱勢群體最大的尊重及便利,他們本身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每一個人都在平等著活著。
時常可以看見超市收銀員或是酒店前臺等,若是有殘疾人士服務,和普通人并沒有什么區別。并且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得薪酬,有生存技能,同樣會獲得大眾的尊重。
其實,有些時候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過度關注反而是一種變相的對他們的侵犯,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保有愛心是最美好的狀態。
更加公正客觀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生活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酸甜苦辣咸。
在國外,由于人工的昂貴,導致一些服務并不是很便捷。例如修水管,搬家等等在國內并不會花費很多的服務,在國外可以說是非常昂貴。同時商店關門非常早,大城市,基本晚上6點左右就會關門了。周末更會早,這也是為了保障服務人員的權益。還有一點就是會遇到辦事效率低下的問題,比如去銀行開卡,隔著一條街的距離,卻需要等2周才可以在郵箱里收到卡,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在國內,著其實就是幾分鐘的事情。
與此同時,國內近年發展迅速,在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網絡購物等等的便捷服務產生時,也伴隨著一些弊端。
逐漸就會發現,在沒有完美的事物情況下,公正客觀的看待問題成為了現代人必備的一個技能。
感到教育模式真的不一樣
在國內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雙語部教學,小孩需要上各種琴棋書畫興趣班,家長忙,孩子也忙。
出國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一份學歷,更多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內在影響,這期間的變化,慢慢體會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