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為“掐尖”而生的“獵頭”
“獵頭”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相傳在原始的美洲部落,每次戰爭結束后,他們都會把對方的頭顱砍下來,作為戰利品帶回,炫耀著掛在腰間或者是懸掛于部落中,以此彰顯自己的實力,又可以威脅來犯的敵方。后人將這種帶有原始暴力色彩的行為,形象地稱之為“獵頭”。
其實,這種神秘族群離我們并不遙遠。從目前的考古資料可見,“獵頭族”在我國嶺南大地上也曾存在過。
1962年8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清遠三坑馬頭崗東周墓里,發現了被稱為“人首柱形器”的青銅制品。
多數專家都認為,這種特殊的隨葬品與歷史上的“獵頭習俗”有關,并根據周圍墓葬規模推測,這種可安裝于它物之上的器具,當系較有身份的部落頭人或部族酋長、貴族所擁有,平時作象征權杖之物,死后則為殯葬祭器,是社會地位的一種標志。
而具有現代意義的“獵頭”最早作為軍事詞匯,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5年,美國作為主要的戰勝國之一,制定出代號“阿爾索斯”的計劃(Alsos),組建了一支秘密突擊隊潛入硝煙彌漫的交戰場所,俘虜、綁架了大批戰敗國的科學家、工程師,空運到美國本土,以確保戰后快速發展。
例如,被譽為“美國太空計劃之父”的前德國火箭專家沃納·喬·布勞恩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也有人說,“阿爾索斯突擊隊”是美國政府最早的一家“獵頭公司”。
后來,“獵頭”一詞用來特指網羅人才。人們將獵頭的“頭”解釋為兩種含意:一是指頭腦,代表智慧、能力;二是指頭領,即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或企業的經營者。
“獵”與“頭”合在一起,準確地說,就是接受用人單位的委托,按照其給出的條件,專門在市場上獵尋具有專業技能或高層管理能力的高級人才。在國外,這是一種十分流行的人才招聘方式。
獵頭產業迅猛發展。早在1926年,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獵頭公司——“迪克·迪蘭人才搜索(Executive Search)公司”。
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公司合并與重組浪潮中,獵頭公司重新洗牌,組建了跨國公司和大型獵頭集團公司,進而成立了國際獵頭協會(簡稱AESC)。截止到2006年,AESC成員公司遍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員1000多家。
獵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進入21世紀以來,在各國政府的支持、鼓勵和刺激下,形形色色的獵頭公司充當了全球人才爭奪戰的主力軍。
1993年,全球獵頭產業的收入僅為30億美元,而到了2005年,則高達100億美元。其中,活躍在北美地區的3000多家獵頭公司,年收入總額就超過40億美元。
實力強勁的跨國型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士、德國和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臺灣等地區。
美國是獵頭產業最發達的國家,它占據了世界獵頭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僅在當今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型跨國獵頭公司中就獨占7席。
2.讓“不想換工作的人”換工作才是本事
“獵頭只為從來不愁找工作的人找工作,給最有價值的人才提供實現更大價值的機會,給不缺機會的人提供更好的機會。”——這句獵頭界的經典名言,道出了獵頭與一般的企業招聘、人才推薦和職業介紹服務之間的本質不同。
有許多初次接觸獵頭的人,都喜歡這樣問上一句:“我們現在需要招聘什么什么人,你們公司有現成的嗎?”其實,這話實在外行。
獵頭公司并不是靠龐大的人才信息數據庫去完成客戶的招聘任務,而是在把握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定向挖人。更通俗地說,就是讓那些本不想主動換工作的人才,按照設定換了新工作,才是獵頭的本事。
綜合來說,規范的獵頭獵才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對用人企業背景調查,包括該企業在行業內的經營、研發實力等,重點了解其人力資源狀況,了解企業的用人理念,給予該職位的權利、責任和發展空間、薪酬等,從而挖掘出該企業引才的優勢,這個步驟中如果有缺陷,獵頭也會向企業提出改進意見;
二是根據自己的判斷提出最適合人選建議書,包括候選人的經驗、年齡、背景等,雙方還有約定搜索人才時間表并報價、簽約;
三是由項目組制定更詳實的人才搜索名單,一般是從相關行業、相似崗位中選出,如果有適當的人才庫,獵頭可從中選擇,否則只有通過廣泛的人脈“遍撒網”。
據了解,獵頭公司真正推薦成功的人選,70%以上不是出自人才庫。最重要的是搜索人才環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獵場,說穿了就是一個詞:判斷。”
正如電視劇《獵場》中一名資深“獵頭”所言,“獵頭的核心就是看人。”最簡單的是電話聯系,但對大多數高層人士,這招兒絕對行不通,甚至還會引起“獵物”的反感,有影響力的朋友引薦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面對“獵物”,有的獵頭會采取一些迂回戰術,從側面和反面入手,尋找突破口,常用的手段如由朋友、同學、同事等圈中人對其進行游說、勸說;說服其家屬,恩威并行;拉攏下屬,去其羽翼,然后再由下屬勸說;業余合作,通過日常交往磨合,加深友誼;排憂解難,讓其感情的天平傾向獵頭公司;行業舉薦,協會推薦,充分利用官方或行業優勢消除疑慮;兼并企業,整體收購,歐美的個別企業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甚至將整個企業都買下來。
這一獵才的過程,雖然不復原始血腥,但人才爭奪戰仍是殘酷的。
3.“挖墻腳”成功報酬不菲
如此“燒腦”,獵頭收費自然不菲。
獵頭界盛傳,當年Google為挖走李開復,僅支付給獵頭公司的服務費就是天價。具體數字,恐怕只有當事人得知,因為為客戶保密是這一行業的首要游戲規則。但不管怎樣,這個數字也說明了獵頭逐獵可獲得可觀的收益。
按照國際慣例,獵頭公司為客戶物色到一名高級人才,可獲得其年薪的20%至40%作為傭金。而且在此基礎上,一些國際知名獵頭也可以通過收取股權獲得更高的收入。按此推算,如果獵到一名年薪100萬元的職業經理人,獵頭公司至少可以拿到20萬元的收益。
其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少獵頭公司與跨國公司合作密切,有的甚至還會跟隨跨國公司輾轉世界各地,隨時“尋獵”。同時,一個高層經理跳槽的幕后往往離不開獵頭,否則企業很難相信其資歷、才干。對候選人進行資信評估是獵頭公司的一項重要業務,而跳槽者也愿意由獵頭出面斡旋,才可顯示他的地位和身價。
在國際上,像李開復這樣的高級人才為獵頭公司創下高額利潤的屢見不鮮,為此也有人指責獵頭公司無利不起早、“挖墻腳”不道德,但人力資源不能被合理定價顯然也不正常。比如波音公司前任總裁邁克納尼,也是獵頭公司選聘的結果。
在他的任期內,波音公司在民用飛機交付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并實現了產能的穩定提升和產品序列的全面升級換代;波音營業額從他擔任首席執行官之前的2004年的525億美元增加到了創紀錄的908億美元,增幅達73%。儲備訂單和每股收益在此間增長為之前的3倍,也達到歷史新高。
也許,就像電視劇中所說——“獵頭就是把頂尖人才放到最合適的職位上,否則對人和職位都是損失,對人類和社會就是更大的損失。”
4.現代“獵頭”市場的“戰國時代”
繼美國之后,1963年前后獵頭公司搶灘遠東,進駐香港;上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出現。
據統計,在世界獵頭行業中發展最快的,當屬日本的保圣娜人才咨詢公司。該公司于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僅僅六七年的時間,即在1997年,公司的營業額就達到了16億美元,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獵頭公司。目前該公司基本成為日本90%以上大公司的人事代理單位,每年訂單都在500單以上。
日本的獵頭公司大多是以人才派遣公司的名義存在的,而且數量非常巨大。其中既有面向全國的機構,也有面向不同地區的機構。
這些人才派遣公司主要從事兩種業務:一是面向個人提供就業單位的信息;二是面向企業,為其尋求、提供所需人才。前者類似于我國的職業介紹所的功能,后者更側重于為公司企業“挖掘”人才的獵頭公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通過因特網與獵頭公司聯系以轉換工作。一般來說,日本的獵頭公司會對客戶進行很細致的就業指導,其過程有指導填寫履歷、看是否符合轉職年齡、教授面試技巧等14項之多。
“獵頭”登陸中國內地,則是20世紀90年代初,大量跨國公司涌入中國時出現的。
我國的獵頭業第一次發展高峰出現在1996年,全國涌現出300多家“獵手”,一時間魚龍混雜。當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以跨國公司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獵頭公司遭遇重創。1998年僅北京、天津的獵頭公司就有一半以上倒閉。
經過20年的發展,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在大大小小的獵頭公司有上千家。不過,做的比較專業的只有一成左右,集中在北上廣,以及深圳、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
獵頭行業普遍遵循資質保密、協議服務、人才專賣、客戶滿意、價格底線、合法經營、 最終取舍7項基本規則。同時,也推行年薪溢價、預付訂金、訂金不退、隨行就市、接單抽頭5項行業慣例。這12項準則保護了獵頭行業初期的迅猛發展,也奠定了獵頭集聚成為新興產業的實踐基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去年發布的《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人力資源服務市場行業全年營業總收入達11850億元,同比增加22.4%,保持了近幾年20%以上的高增長態勢。此外,高級人才尋訪(獵頭)服務成功推薦選聘各類高級人才116萬人,同比增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