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申請中,中國人經常陷入哪些誤區?
添加時間:2018-11-14 16:33:01
瀏覽次數:
0
美國自始至終都是我國學子選擇留學最主要目的國,而在美國留學申請中總是存在一些誤區讓大家費力不討好,這是非常常見的而且是高成本的!為了避免這些誤區,我們為大家做出如下盤點!
第一點:AP課程上得越多,越有競爭力。
這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美國上學,或是在中國接受美國教育的學生,很容易有這個迷思。我們不見得強調越多越好,一定要在學生的能力能夠勝任的情況下,上得多才好,而且成績一定要好。你一定要能夠達到全國的AP考試的4分以上,才能顯示出你的競爭力。
第二點:SAT要高分或滿分,進名校才有希望。
我們從來就是和學生強調,SAT的分數一定要達到一定的level,進名校的希望才會更大。但是有時候底線是不可能靠課外活動進名校,學術方面一定達到它的要求,或是最低要求,才有一定的希望。當然,這不排除學生有一定的天分或在某方面做得非常不錯,這也可以進名校。
那是不是SAT滿分才有希望?其實不是。如果每年只看分數的話,每年都有很多滿分的學生被刷下來了。再想一想,當年的高爾夫球星老虎伍茲,17、8歲拿到美國的非職業選手冠軍,以這個成績進的斯坦福。斯坦福當年是不是考核他的SAT、GPA,那我個人認為根本不考慮,直接就錄取了。斯坦福錄取了他,他如果能代表斯坦福的校隊在美國大學比賽中拿到冠軍的話,一樣也是為斯坦福擴展效益。所以,如果有這種天分的話,分數如何只是第二位。
第三點:高中選課和專業掛鉤。
這當然是我們的期望,但現實是尤其在加州的學校中,你的選課和你過去上了什么課、成績如何是相關的。有時候不是你想選什么課,學校的consultant就會讓你上,他會根據你現在的成績如何來決定以后。當然我們剛才也提到,不管你什么專業,在高中時候,A-G課程要求是一定要達成的。
第四點:公益活動的時長越長,對升學越有利。
公益活動是在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好比說,張三有300小時的公益活動時間,而李四之有150小時。張三就一定比李四好一倍嗎?這不是有太大意義,因為不能只看小時數有多少,反而要看看具體的學生做出的貢獻有多少。
第五點:持有F-1學生簽證的國際學生才要考托福。
這也不盡然,每個美國公民、綠卡都可以考。比方說我們有很多海歸,把孩子帶回去在國內上學,上國際學校或美國學校也好。只要和美國的教育制度不是很掛鉤,或者是在外國上中學,它就需要你考托福。
第六點:等把成績提高了再搞活動。
成績提高是提高到什么檔次,是不是到11年級或12年級再來搞活動,那這個時候就有點遲了。這些招生的人都火眼晶晶,他們學生的申請看多了。如果你11或12年級再來搞活動,他們會想你做活動只是為了申請大學才做,還是你本來就對這些感興趣。
所以我們絕對要同步進行,在一進高中之后,成績是第一,活動是第二,但一定要相輔相成。
第七點:升學規劃就是安排課程和考試。
升學規劃包括選課和考試,但絕不是只有這些。升學規劃其實是個量體裁衣的事情,我們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或是本身的能力,幫助他們選課。第一步至少要保住在校成績GPA。第二步要把考試的準備工作做好。當然,升學規劃也包括課外活動的安排。從高中一進校到畢業之前的四年活動安排,都是屬于升學規劃的一部分。
我們之所以要有一個系統性的升學規劃,是因為美國的大學申請錄取過程中,像是哈佛大學的校友雜志里所說的:大學錄取的贏家不是成績最高或最有天分的學生,而是對大學錄取信息了解最多的學生。我們都說,大學錄取是個game,那么你對這個游戲規則越了解,知道大學招生官在找什么樣的學生,盡早把自己塑造成他們喜歡的學生樣子,那你就很容易和他形成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