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字號同仁堂正在遭遇一場信任危機。
12月15日,江蘇廣電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節目曝光了同仁堂子公司委托生產企業回收過期蜂蜜的違規行為。
該節目經知情人士爆料發現,位于鹽城大豐的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城金峰”),將已經過期的或臨近過期的蜂蜜倒入大桶內。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倒蜜”將被退給蜂農喂蜜蜂,但實際上這些回收蜂蜜被送進了工廠的原料庫。從現場未被撕掉標簽的包裝來看,這批蜂蜜來自于北京同仁堂。
資料顯示,鹽城金蜂是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的受委托加工方。后者又是百年老字號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同仁堂)的控股子公司。
鹽城市濱海縣市場監管局食品科科長李清華接受南京零距離采訪時表示,按照規定,應該在這些處理的蜂蜜上面掛上不合格品的標識,然后按照程序來處理。但是在檢查過程中,僅有一張標識上寫有不良品,企業的處置程序不規范。
12月16日,同仁堂發布公告,對“蜂蜜門”做出了回應。
同仁堂表示,經初步調查,由于同仁堂蜂業現場監管不到位,存在對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確標識的問題,目前未發現這些蜂蜜進入生產用原料庫的情形,對此本公司及同仁堂蜂業將進一步深入調查核實。
關于報道中提及的更改標簽日期的行為,經同仁堂蜂業初步調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廠搬遷,在不同生產地址的標簽轉換時,對標簽的管理和使用出現差錯。所涉產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場,會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依法處理。
同仁堂表示,鑒于上述情況,同仁堂蜂業在委托生產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的責任。同仁堂蜂業已通知鹽城金蜂在調查期間暫停其受托加工生產活動,對所涉物料全部進行封存,并將全力配合上級公司和政府監管部門開展調查,若發現確有違法違規行為,本公司及同仁堂蜂業將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12月16日下午,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大興區食藥監管部門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開展調查,如發現北京企業從事或參與相關違法行為,將依法嚴肅查處。
根據同仁堂的公告,同仁堂蜂業2016年8月與鹽城金蜂簽訂委托加工合同,當年未實現生產。2017年委托加工產量220噸,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產量1815噸。同仁堂蜂業2017年度營業收入為2.8億元,凈利潤為268萬元,其營業收入占本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133.76億元的2.09%,凈利潤占本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凈利潤17.42億元的0.15%。
到了今年1-9月,同仁堂蜂業的營業收入升至1.97億元,但凈利潤掉至-87.3萬元,占同仁堂同期營收的比例降至1.88%。同仁堂直言,本次事件對公司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
目前,在天貓超市同仁堂官方旗艦店內,有多款蜂蜜產品仍然在售。有媒體在12月16日上午發現,一款名為“枇杷蜂蜜藥植蜜”的產品廠家正是鹽城金蜂。
不過,當天晚間澎湃新聞記者卻發現,天貓旗艦店已經下架了該款產品,目前在售的蜂蜜均產自浙江衢州的一家工廠。通過廠家的地址可以查詢到該廠商為浙江省江山恒亮蜂產品有限公司。從工商信息上來看,該公司與同仁堂也并無股權關系,可以判定這也是一家代工廠。
此次“蜂蜜門”曝光以后,有消費者不禁提出疑問,消費者是沖著“同仁堂”的名號去購買商品的,但生產企業卻不是同仁堂,百年老字號的信譽何在?
一位熟悉中藥生產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中藥飲片或以中藥材為主要成分的產品生產常常受到藥材產地的影響。一些企業對于重要的品種會在產地自建生產基地,自己種植或養殖,但更多的情況下,出于經濟效率的考慮也會采用直接收購藥材以及代工的模式,這對企業的供應管理和質量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澎湃新聞記者檢索發現,在“蜂蜜門”之前,同仁堂品牌就多次被曝光存在生產質量問題。
2016年,天津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公布的藥品質量監督抽驗結果顯示,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責任有限公司的炙甘草因含量測定不合格而登上黑榜。
僅在2016年一年,同仁堂就被披露存在六起質量問題,經山東、四川、湖北、貴州等多個省市抽檢發現存在產品不合格,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黃、(熟)骨碎補等品種。同仁堂在山東淄博的藥店還因為銷售劣藥被處罰。
當時,同仁堂在澄清公告中稱,上述質量問題的相關生產企業——同仁堂藥材參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制藥有限公司都是同仁堂集團下屬公司,但與上市公司無關。但顯然這一說辭并不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同。(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