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我國相似,由教育部統一管理全國所有學校。教育部的職能主要有兩項:一是決策,二是服務。教育部下面沒有設置類似我國廳、局級的管理部門,而是設立視學官進行行政管理。新加坡以地域為基本標準,把學校分割成若干學校群,每個校群都包含各種類型的中小學,有政府學校、輔助學校(公辦或私辦公助)、自主學校、自治學校(基本上是私立或社會辦學)。一般情況下,一位視學官管理一個校群(有10所學校左右)。為了做好管理,視學官往往把辦公室設在某一所學校里。平時,視學官通過電子郵件與各校校長保持聯系,通過教育網絡或傳達政令,或指導工作,或交辦工作任務。每隔一段時間,視學官就要去本校群的學校行實地督察。視學官每月召集一次校長例會,校長們分別介紹各自學校的工作情況。這種聚會式管理兼有學校相互交流溝通、學習切磋等多種功能,很受學校歡迎。
新加坡還投入管理教育,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把教育作為公益事業來辦,政府通過投入,對教育進行強有力地管理。不管是公辦學校還是私立學校,都要按照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針和課程大綱實施教育,使教育成為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經濟發展做出戰略性貢獻。同時,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資助教育,捐資辦學會受到表彰。在新加坡,教育成為許多成功人士表現善心的對象,許多知名企業和有錢人把向教育捐贈看作是莫大的善舉。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也把教育視為一種產業,把招收外國留學生作為發展教育的新途徑。新加坡教育發展目標是成為亞洲的教育之都,因此,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學校的硬件設施都盡量按照國際一流水準設計。新加坡政府的環球校園計劃旨在推動新加坡發展為全球首要的教育服務樞紐,計劃在未來的10年,吸引數十萬名海外學生、企業員工、政府公務員到新加坡接受教育或培訓。常住當地的同學告訴我,新加坡優越的教育資源和雙語環境(英語、母語)及良好的社會風氣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到新加坡留學,從小學到大學都有。特別是近年不少中國城市的政府官員和教師也選擇到新加坡進修。
新加坡受歐美教育思想影響,學籍管理與我國不同,新加坡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可自由擇校。擇校的條件比較以人性化。首先是親緣,就是在校學生的兄弟姐妹,畢業后的校友、學校董事的子女等可優先錄取。其次是按地域,就像我們的就近入學。一般都是以學校為中心畫圓,離校近者優先,距離相同者若需競爭則抽簽決定。中學則是雙向選擇。新加坡從1992年起發布中學動態排行榜,按每所學校的劍橋普通文憑考試成績排名次,并加以公布。學校能招到什么樣的生源,學生選擇哪所學校就讀,排行位置起決定性作用。同學說,這種擇校制既給學校很大的壓力,也激發學校向上發展的動力。因為,政府對公辦(公助)學校的投入和選擇教師條件基本上是一視同仁的。辦不好學校,吸引不到優質生源,視學官、家長及社會都認為是校長和教師努力不夠,企業和個人捐助也不愿選擇這樣的學校。https://www.unjs.com/liuxue/zhinan/20190307102413_191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