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都會有進入大學然后在轉專業的現象,學生會想著先進入好大學,專業后面又轉換成好的專業,乍看很完美,其實則不然......
為什么這樣說呢?下面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1、是否有轉專業政策
答案是肯定的。
轉專業政策,所有學校都有,不管是985院校、211院校還是雙非普通本科院校,有的學校甚至會給學生2次或者3次機會,而北京化工大學更是,允許學生四次轉專業。機會擺在這里,但機會不是給所有人的,各種要求限制非常多。
2、轉專業要求哪些條件
各個學校不一,甚至同一個學校的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之間也稍有差別。
一般是要求大一學分績點、高中文理科類、是否掛科這幾個方面,有的學校還會要求高考成績、大一單科成績、是否修過物理、數學?有沒有英語基礎,有的要求只能在本院轉,有的要求只能轉同文科或者同是理科專業等等。各位家長在報考前一定要提前查看學校官網或者招生章程。例如:
深圳大學:對原專業沒有任何要求,申請轉專業,參加考核即可。
南方科技大學:先入學再分專業,除臨床醫學專業需要參加考核,其他專業自由選擇。
中國科學院大學:入學可自由選擇專業。
華東師范大學:部分類別沒有轉專業機會,非師范轉師范類不占用轉專業名額,公費師范生只能選擇公費師范生專業。
廈門大學:醫學專業不得轉至非醫學專業;公共事務學院只需要面試;轉會計專業綜合成績排名應居于所在學院前25%且平均績點高于3,不掛科,需要筆試面試;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只需要申請就可以......
不要入學之前不做了解,入學之后發現轉不了專業,一入坑再入坑。
3、轉專業難度大嗎?
很多學校在招生章程里都會明確表明轉專業政策,家長都以為很簡單。詢問招生老師,得到的回答也只會是:不難,只要大一好好學一定可以的。那好好學的界限是什么呢?學到什么程度才是學好了呢?
事實上,家長只看到了可以轉專業,卻沒看到要求學分績點前20%、前10%甚至前5%,也就是說至少要排到該專業前幾名才有機會。
再者,高校的生源大部分來自于本省,比如說云南大學的生源以云南省內考生為主,對于一些高考大省,學生學習氛圍好更刻苦,從高考的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甚至錄取位次都高出其他省份的考生一大截。比如說山東、河南、江蘇等省份,如果想在這些省份的學生中脫穎而出,還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云南考生不占優勢。
最后,轉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抱著選個更好的專業、就業更好、考研更好。但是好專業轉入的人多,限制也大,從高往低走很容易,從低往高走卻很難。
4、轉專業后遺癥
據不完全統計,轉專業成功的學生里面,50%以上的都表示后悔轉了專業的。原因有四:
成功轉入后,難以融入新的班級。一般轉專業是在大一下學期期末,經過大一一年的相處和磨合,新的班級早就形成了各自的小團體,轉入后想再融入新的班級,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課程多時間少。雖然大一學習課程都差不多,但原專業和新專業之間還是稍微有些差距,新轉入的專業會落下少則兩三科,多則六七科的課程,這些就需要抽自己的課余時間重新補修回來。意味著大二要學習新專業的同時還要面對補修多門課程的壓力,意味著要用三年內修夠四年要求的學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格外辛苦。
新的專業新的迷茫。本來在原來的班級是回答問題的積極分子,考試的前幾名。到了如今卻成了聽課聽到一頭霧水的“小白”,這種從“尖子生”到“差生”的期望落差很大,會嚴重懷疑,這個專業真的適合我嗎?怎么我都聽不懂?未來的路又該怎么走?不但要重新規劃自己的道路,同時又要適應新環境,越想越迷茫。
多讀一年。個別學校對于轉專業考生要求降級至大一年級重新學習,相當于大學讀五年,多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比如中山大學民族班,當然全國本科高校兩千多所,轉專業后各個學校遇到的情況也各不一樣,所以報考前就需要把所有的可能都考慮進去。如果需要多讀一年,你用這一年的時間好好學習考個好學校相近專業的研究生不香嗎?
總結
轉專業無論對學生還是學校都存在相當大的成本,如轉專業的盲目跟風,轉后產生的孤獨感甚至抑郁和新學習環境融入困難,以及產生的轉出專業的生存危機、轉入專業教學資源緊張與學生需求的沖突等一系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各位家長和考生在一開始選擇的時候就要做好準備工作,了解清楚其中的利弊。
先進學校再轉專業并不適用于所有考生,甚至可以說只適合個別考生。
對于入學之前對專業認識不清晰,入學學習后發現不喜歡的考生來說,最適合的不是轉專業,而是提前了解大學和專業情況,考研、就業、學習內容、發展方向等等,家長提前了解,孩子少走彎路,志愿填好,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