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總是蜚短流長,很多人甚至故意靠踩別人來抬高自己。放任這種情緒病毒擴散就會不斷強化一種觀念,認為只有循規蹈矩,惟命是從才是好員工。但是,要打造高效而又富有創造力的工作氛圍,就必須及時清理這些負面情緒,打破成見,允許人們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你肯定說過下面列出的某句話,而且曾承受過它所帶來的傷害。
“早上好。你終于來加入我們了,真好!”
“他午飯總是吃很長時間。”
“真希望我能每天4:30下班……肯定很棒!”
“他在自己的工位上呆過嗎?”
“每周五在家工作肯定棒極了。”
“她好像請病假去逛街了。”
“哇,她又回家照顧生病的孩子了。我得趕緊生個孩子。”
這些話聽著耳熟嗎?我們把它們叫做“負面言論”。
負面言論就是工作場所的閑言碎語,而且它們會不斷強化這樣一種觀點—人們配被賦予自主權。我們在開發“只問結果的工作環境”(ROWE)時發現,對于一個高效、創意和令人滿意的工作場所來說,負面言論是最頑固、影響最大的障礙。負面言論可能是卑鄙的閑言碎語,也可能是友好的打趣。我們會因為許多原因傳播負面言論(既是名詞,也是動詞),但這些言論最終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不按“常規方式”上班的同事感到羞辱。
負面言論是維持現狀的一種強大的力量,意味著只有朝九晚五呆在辦公室里才叫工作。負面言論依據下面的公式:
結果=時間+實體存在
這種公式實際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在工業經濟時代,個人被當作可以替換的工廠部件對待。而在創意經濟時代,新的公式應該是:結果=結果。句號。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觀念到現在依然是一種革命性的理念。領導者可能會說,他們希望公司所有人都充滿想象力、精神飽滿、富有激情,但他們卻很少會去清除這些有害的負面言論。負面言論在不斷強化這樣的觀點—不按常規方式工作的人要么是沒有盡職,要么是在利用制度漏洞。而在只問結果的工作環境中,每一位員工都擁有同樣多的自主權和責任。像個成年人一樣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這么簡單。
樂學網首席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以前塵土飛揚的工作場所可能正在慢慢消失,但即使是出于最好的本意,我們也可能會形成一些有害的趨勢,結果為工廠思維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如何清除這些有害趨勢?這里有三條建議。
1.留神負面言論
首先,你會聽到一些顯而易見的言論。你會聽到某位同事似乎毫無惡意的言論(“你今天加入我們,真是太好了。”),你認為這是負面言論。進而,你自以為發現了所謂的“背后負面言論”(即在某人背后發表負面言論)。這種關于某位同事的負面言論是在他不在場的情況下出現的。
同事甲:“史蒂夫怎么得到升職的?他連公司公司都沒來過。”
同事乙:“我知道,就算他來,他也總是遲到,而且中午飯吃很長時間。”
你:“他每周二花很長時間吃午飯,完事之后還要慢跑,對吧?笑死人了。”
負面言論聽的越多,你會發現,各種微妙的版本不僅圍繞在你周圍,而且你正在成為這些言論的源頭。
2.勇敢指出
當聽到對話中出現一些有害的內容時,禮貌地向說這些內容的人指出問題。不要讓你或其他人因為過時的標準而感到愧疚,或者受到評判。我們生活在一個神奇的時代,許多人(或許有一天是所有人)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的生活依靠的是我們實現的結果,而不是我們在辦公室里待的時間長短。站起來,反抗制度,而不是成為制度的幫兇。為了趕時間而工作到深夜的會計不應該因為“上班晚”而被同事羞辱,為了觀看女兒的芭蕾舞表演而在下午3點離開辦公室的媽媽不該被愛管閑事的鄰桌質問她為什么“提前”離開。
聽到這種負面言論時,改變談話方向的一種簡單方式是說:“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嗎?”比如,如果有人看到你在下午2點鐘離開并說“2點鐘?你這么早是要去哪兒啊?”你可以這樣回答:“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嗎?”負面言論便會戛然而止,談話會重新回到結果上。或者,如果同事對你說:“你看到了嗎?艾莉森今天又是10點才來上班。”你可以回答:“你需要她為你做什么嗎?”避免了背后負面言論。話題轉移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3.不要踩著別人來抬高自己。
傳統“賴班族”往往利用負面言論,借此讓自己看起來工作很努力,是重要的員工,卻根本不考慮他們實際表現如何。不要因為同事“晚到”15分鐘或者沒有像你一樣上班,就對同事落井下石。專注于結果,如果需要讓自己看起來更好,就應該去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多考慮自己的客戶、公司,以及如何進步。
在沒有負面言論的團隊中工作是自由的。負罪感消失不見。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沒有人不愿意在消除了負面言論的環境中工作—根除這種言論對任何工作場所都有好處。人們還可以從過時的政策與標準中解脫出來,讓所有人擁有足夠的空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