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時代,投融資將越來越向去中心化、便利化和定制化的方向發展。”在近日召開的“金融業的新融合 新機遇 新挑戰”高峰論壇上,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瀚表示,作為金融機構也要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變革,向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發力。
周治瀚表示,過去金融機構主要圍繞大型企業融資,認可的風控手段主要有土地、房產、廠房,以及擔保等。但供應鏈金融上下游、中小企業融資,更多圍繞應收應付賬款等展開,越來越多的核心企業、上市公司不愿意提供擔保。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在挖掘新的增長點時,要持續提升自身能力建設,建立與新業務相適應的運營方式、風控手段。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快速興起,到2016年開始,金融科技更成為了一個熾手可熱的概念。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總行首席研究員周昆平介紹,金融科技的早期業態主要為互聯網金融,比如寶寶類理財產品,P2P網貸;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目前金融科技已經發展到2.0階段,其典型應用場景主要有智能信貸、供應鏈金融、智能投顧、機器人分析師等。
周昆平介紹,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對商業銀行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從業務模式上講,網點已經不再是銀行的競爭優勢;在風險控制體系上,金融科技所覆蓋的目標客戶其行為模式數據和傳統業務不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風險難以估計;在客戶關系上,金融科技的獲客留客,超出了傳統銀行以實體網店為核心的客戶關系管理范疇;在科技能力方面,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作為4種驅動金融科技發展最重要的技術,都源于互聯網企業,這與銀行采取的技術體系并不完全相同。
在周昆平看來,在技術的加持下,P2P和電商小貸的快速發展,銀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受到挑戰,客戶大量流失,利差收入減少;而隨著余額寶、理財通等理財渠道的多樣化,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也在提高;新金融體系的建立動搖了銀行傳統的經驗模式。
周治翰也指出,在經濟轉型期,金融行業的痛點越來越明顯:過去,金融機構在房地產、國企、央企領域獲取了大量的高收益資產,而隨著房地產行業增速放緩、很多國企和央企由資金的需求方轉變為資金的供給方,這使得金融行業的增長點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下一步可能需要向供應鏈金融和普惠金融發力。
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沖擊,以商業銀行為例,周昆平表示,經過近幾年的醞釀布局,商業銀行“已不再沉睡”,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全面推進互聯網轉型之路:如發展直銷銀行、互聯網交易銀行、建立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一站式金融超市等,直接基于互聯網并延伸到手機端,進行獲客,通過全渠道為客戶提供產品銷售、支付和金融服務。
據周昆平透露,目前很多銀行都成立了金融科技領導小組,并紛紛成立了諸如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實驗室,以區塊鏈為例,多家銀行就在積極開展把區塊鏈應用到精準扶貧、國內信用證、供應鏈以及托管、票據等業務領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表示,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金融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改變,只是金融的實現手段發生了變化,作為監管層而言,應該做好信息共享、協調工作,促進行業更好的發展,實現平穩過渡,維護市場秩序。(來源:中國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