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張床!超大醫院是民營醫院的方向嗎?
添加時間:2018-05-15 09:54:18
瀏覽次數:
0
西安要建一個“一帶一路”國際醫學中心,總投資150億,最驚艷的點是總床位規模達到了15000張。
驚訝?驚嚇?房子蓋多了可以找外地人來去庫存,病床蓋多了可以盼著老白姓都得病嗎?
感覺一個民營醫院能蓋這么大的規模,似乎又是社會資本辦醫的一大進步。也許這是資本對醫療熱情進一步升溫的證明,但蓋這么大規模的醫療機構真的是未來民營醫院的方向嗎?
今天看到一個報道,過去十年消失了3300家公立醫院。按理說馬上應該推理出的是,民營醫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如果你仔細回想,過去十年有新的民營醫院品牌成長起來嗎?沒有。
民營醫院成長不起來,是因為規模不夠大嗎?
過去為什么沒發展起來我們不去管了,還是一起來看看當下和未來中國醫療的重點走勢好了。
首先一個是分級診療。這個政策的重點不是分級,而是國家的戰略意圖是希望患者留在基層。這不僅是國家意圖,也是醫療發展的趨勢。社會資本不應該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國家的分級診療政策會失敗,老百姓還是喜歡去大醫院。有這種心理的資本如果沒有被分級診療淘汰,也會被醫療大趨勢淘汰。
第二個大趨勢是控費,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整個醫療服務體系中,哪個環節最貴?當然是住院。所以無論是從健康中國的戰略角度,強化預防、健康管理的角度,還是控制醫療費用的角度,減少不必要的住院都是個必然趨勢。時下不少大型公立醫院都已經開始發愁自己的患者了,民營醫院怎么辦?
第三個大趨勢是醫療機構的職能分工正在逐漸清晰,一個是基礎醫療的崛起正在替代大醫院的普通門診,再一個是國家鼓勵的康復、病理、影像、護理等獨立第三方醫療機構也將逐漸承接原來集中在綜合大醫院里的職能。醫療機構正在成分散化、專業化、高效化、共享化,超級綜合醫療中心模式將逐漸被拋棄。
所以綜合下來的意思其實就是建設超級大醫院并不是社會資本的發展方向,投入高、周期長、風險大,沒有順應分級診療的大趨勢,不利于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很難得到基本醫保的覆蓋。
當然西安的國際醫學中心也許會得到政府的強力支持,不過能夠把這么大一個醫療機構運轉起來也相當不容易,單單把醫護資源配齊就已經是個天大的任務了。再讓15000張床住滿,而且還能不虧錢……我只能說:加油!
這里其實并不是針對西安的這個國際醫學中心,而是由此引發出的一個探討而已:民營醫療未來究竟該是什么方向?至少本文認為超級大醫院不是方向,而除此之外市場和機會都很大。(來源:健康智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