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D在一家中等汽車外企做供應鏈工作了四年,年后找工作,得了幾個Offer, 其中有兩個比較滿意,一個是互聯網造車的初創公司做總監,一個是大型新能源汽車做主管。
這兩個機會,行業前景他覺得都不錯。去初創公司,會更有機會,權力更大,按他的說法是雞頭,而在大型公司,他只能做主管,按他的說法是鳳尾。他問我,取雞頭,還是做鳳尾?
類似的糾結經常會有人遇到。自古就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后;寧為雞頭,不做鳳尾之說,做領導,做更高級別的領導,哪怕是小單位,也是比大組織的小職員有更多話語權的。
但是,一個人職業選擇要綜合考慮“收益性,成長性和風險性”三方的組合,而不應該用靜止的觀點看職業發展。
如何選擇一是看個人價值觀,二是要看職業的階段,三要看個人資源情況。
1.職業選擇要追隨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了對成長、收益和風險的偏好程度。
2.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應該是分段規劃的。起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退出階段對成長、收益和風險三方面的組合也是不同的。
3.每個人的資源稟賦不一樣,風險承受力不同,選擇也不一樣。
如果在職業上有抱負,那越年輕時,越注重長遠,就越有成長。
一、在職業起步階段
年輕時應該尋找難的,門檻高的工作,只有當你身邊的人都比你強的時候,你進步才會快。越是經歷學歷一般,越是要到一個更大些的平臺,要求更高的單位,否則視野會越來越小,中國人有“雞頭鳳尾”之說,很多人不愿做鳳尾,但是在學習和在工作上,在你年輕時,尤其是職業剛起步時,寧可做鳳尾不做雞頭可能更有利你的成長。
很多時候,年輕時我們對世界了解并不多,白紙一張,可塑性很強,外力助推一把是極其重要的。
二、在成長階段
這個階段如果是已經確定了行業,而且有了比較堅定的價值觀,應該更多考慮自己的性格,如果是雄心極大,可以在這個階段就選擇做“雞頭”,但對于大多數打工者來說,應該讓心性更加成熟些,應該爭取在小范圍內做鳳頭。
新東方的俞敏洪老師曾經講過他的經歷,他在北大 做英語老師,北大牛人很多,他微不足道,氣場很弱,他自承如果一直在北大,那么多牛人之間他估計難有出頭之日,后來他成立新東方,一直做老大,將他的氣場也充分發揮出來,他也說這是因為做了雞頭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一個單位處處比較弱時,不僅沒有話語權,還沒自信,而做決定,本來就要練習的,一個一直不做決定的人,是很難有氣場的。
但是大部分人如果過早滿足于在一個小范圍內做雞首,受自身能力和眼界局限,會讓格局越來越小。
三、在成熟階段
當進入成熟期時,最好能做鳳頭,即便做不到鳳頭,最好不要做鳳尾啦,寧做雞頭。
人生的這個階段應該進入收獲期了,如果不能在一定范圍內跑在前面,會非常危險。
四、退出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的努力是延長職業壽命,越是能做到鳳頭的位置,才越有可能實現這個階段的目標。
綜合來看,當新進入一個行業,一個體系時,可以從鳳尾開始,讓身邊的人比你強,標準越高,眼界越高。
當積累了一定經驗,如果還不能成為有話語權的人,不能向鳳頭靠近,就要考慮自己是不是這個環境里已經成了定局,自己難以突圍,如果希望有更高的職業發展就要考慮要換個環境,寧做個雞頭,把雞做成鳳。
無論是什么情況,如果想在職場上有作為,都不要滿足于做鳳尾或做雞頭,要以發展的觀點看職業生涯,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爭取做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