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金三銀四”,許多職場人躍躍欲試換工作的時候了。都說“做生不如做熟”,但是面對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好的職業路徑、更大的職業平臺,選擇開始一份新工作,也不是什么壞事。在結束和開始的時候,務必要記住一條:離職要果斷,入職要緩慢。
1.離職不果斷,像離不開渣男的女孩,積怨成疾
離職不果斷的三大壞處,如題所說。不果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還沒想清楚,還沒更好的機會出現,還能再忍忍等等。所以,有些人一天到晚喊著要辭職,罵著破公司,卻一待又是一年,工作上沒有大的長進,辭職也遙遙無期。幻想著改變和重頭再來,卻在日復一日的溫水煮青蛙中,消磨了意志,最后變成一個“先干著吧”的狀態。
前面這些理由,這聽起來就像一些女孩離不開渣男的原因。總把沒有新歡和尚存舊情當借口,卻忽略了面對渣男就該“及時止損”的最佳打法,以至于越陷越深。沉沒成本無休止地增加,痛苦亦是,卻看不到明天。渴望渣男改變嗎,拜托,怎么可能!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當然這個例子不恰當的地方在于,公司未必就渣,更多時候是不合適。但是這些離職不果斷的人,他們一方面已經像怨女一樣,把公司列入渣男之列,在他們不喜歡、不看重、不能全情投入的工作上磨洋工、耗時間,一方面又沒有當斷則斷的勇氣和決絕,一拖再拖。
錯的人,怎么可能成就好的愛情和更好的自己呢?一樣的道理,在你心里渣的要死的公司,你也不可能專注工作、有所作為,因為你覺得不值得嘛。這種不值得的心理會一直在你和工作之間產生罅隙,當你把損耗變成日常,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也消磨了可能成為更好自己、擁有更多可能性的你的職場生涯。
時間久了,你不專業,業績不突出,升職加薪自然遙不可及,而你也累了、乏了,不愿意折騰了,初出茅廬的那股沖勁已經不見,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少。所謂雇傭關系,最看中價值的等價交換,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難道沒感覺到日益加重的除了倦怠,還有危機嗎?接著干沒有動力,離職又沒有魄力。最后怨婦上身,就是這個結果。
2.騎驢找馬,是對職場的不尊重,容易越找越差
為了保證穩妥、減少風險,很多所謂的職場老鳥可能會建議你“騎驢找馬”,
但,騎驢找馬本來就是個坑。
首先,對職場沒有敬畏之心的人,對自身沒有正確的估量,能力追不上欲望,善用小聰明,把別人當傻子。表現在換工作上,更傾向于騎驢找馬的做法,這是對即將離職公司、老板、工作的不尊重,既不專業、也不敬業,是對職場的不尊重。
許多成功人士都認為,他們曾經年幼時起的換工作經歷中,凡是及早離職、全情投入找工作的結果和效率都比“騎驢找馬”好,道理很簡單,一次只做一件事,成功率才高。騎驢找馬,是時間管理上的錯誤選擇。抱著“上班投簡歷、下班改簡歷、請假去面試”的狀態找工作,那些離職后一身輕的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面對下一份工作,起碼面試的時候不用擔心時間夠不夠的問題,投簡歷的時候也不用再偷偷摸摸。
時間充足的情況下,首先可以好好回想一下先前工作的得失,好好反問一下自己的興趣和擅長,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出成績、做得長久。再有,充分了解未來公司的行業背景、未來這份工作的職責范圍、薪資待遇等等。
比如有些公司的職位看起來非常誘人,可是一年四季一個崗位總在招聘,深度逛上幾個職場貼吧后發現,原來上級是個很難相處的老板,工作任務很重,而且人手嚴重不足,完全是一個人要頂著10個人用的情況。在不了解這些背景的情況下,薪酬看起來很高,但是如果要隨時候命的話,時薪就降到很低,這樣的工作還要去面試嗎。
這是針對某一家公司的,如果時間更充足的話,當拿到好幾個offer就可以更加從容地選擇。甚至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規的做法:拿出1-2周時間去試工,如果這期間的工作內容是能發揮所長、圍繞著核心競爭力、能學到東西、收入還不錯的話,那加入這家公司工作的動力就更足。調查出真知,這樣一來做決定的底氣也更足。可是如果還在職,哪有時間去試工,更別提以此為判斷依據了。
3.動力來自壓力,離職找工作動力更足
離職后沒有工作牽絆,也沒有工作保底,找新工作更有動力和壓力。離職不同于請假,離職后所有的工作交接完畢,拿到離職證明、做好最后的結算,就算是和上一家公司徹底畫上句號。
而請假呢,公司的工作你還在做,那相應的責任就必須擔著,就算是請假,出了問題還是算你的。所以這時候找工作的心思就被分出去一些。而且更可怕的是,人總有退一步的路可以走的話,眼前的路就變成了一種選擇而非“必須”。
在與食之無味的舊工作的自我抗衡中,給自己留后路,這條后路很有可能動搖你把握新機會的決心。決心來源于動力和壓力,總是不愿意走出舒適區,動力不足、壓力不夠,就只能在原地打轉。所以,斬斷那個沒什么好留戀的后路,才能以更大的動力和壓力,逼自己走上新的工作、走進新的生活。
總之,離職時的果斷,是對自己最大的善意。先結束,徹徹底底地結束,才能重新開始。
4.入職前:先想想什么時候離職
新的工作機會,是不是要馬上開始?這時候,勸你還是再想想。想什么呢?想想什么時候離職。
一位知名博主分享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次和一位剛入職某世界200強公司的學姐吃飯,說到最近的想法,這位學姐竟然說“我在想我什么時候離職”,這絕對是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學姐的理由是“倒逼自己”。后來這種想法也得到了這位博主的認同。
剛入職就要想離職?沒錯。通常一個有上進心的人,會在什么情況下離職呢?一項調查顯示“學不到更多東西”排在首位。
一個可以持續在職業生涯中發力的人,明白一個基本原則:自身競爭力永遠是職場地位的核心,這些人終其一生都在打造、提升核心競爭力,他們的工作重心永遠都圍繞著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入職前,這份工作對這些人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學習和提升”。
那為什么要想什么時候離職呢,其實是一個反向倒推的過程,需要想清楚下面這4件事:
1.我是否給自己制定了清晰的離職標準;
2.在職期間,我想獲取哪些方面的具體成長;
3.為了獲取這些成長,我需要展開哪些策略、找到哪些關鍵人物、做出哪些方面的業績來證明這些成長;
4.如果中途出現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我是否要主動選擇中斷工作,我是否給自己建立了動態機制。
考慮上面這些問題,說到底是價值觀的判斷,你究竟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職場人,你要扮演什么職場角色,希望完成怎樣的職場愿景。但凡這些問題想明白了,找到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工作,則會更加全力以赴,而且這時候1+1是大于2 的,對個人和企業來說,都是好事。
5.入職緩慢:試工要時間,判斷不設限
前面說了,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去目標公司試工。所謂試工就是要在1周左右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了解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試工不代表選擇,但一定是對這個職位有期待和認同。但是,即便有認同,也不要一開始抱定必去的想法。
嘗試的意義在于了解,切記不要設限。一周左右的時間,和同事一起接手某個任務,和同事一起吃飯,和老板開會,千萬不要悶頭自己干,多交流,在正式和非正式的聊天里,客觀地審視這份工作和自己的匹配度。工作節奏、工作時長、老板的管理之道、同事的精神面貌、不同部門協作的默契,都可以成為你觀察的內容。
當然,在觀察之前,還是要給自己設立一些標準,比如,最在乎排名:比如工作內容>溝通成本>老板態度>同事水平,但不管是哪一種,有一個明確的自我觀察的角度和標準,會幫你減少很多糾結。
那么,最好的情況是,給自己限定的1周觀察期到,沒錯,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那么繼續干,過試用期、簽約,拿大項目、成為公司核心成員等等,就是接下來的事情。而如果事與愿違,HR和老板面試時候說的和真實情況不一樣,那最多是耽誤了一周時間,及時止損即可。
總之,比起離職的果斷,入職相當于開啟現在和未來很長時間的一扇門,一切要理智、客觀、謹慎,思慮清楚再做決定,務必要緩慢!
最后,無論離職還是入職,金三銀四,找到自己步入職場快車道的方式,努力吧!祝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