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畢業季的來臨,各企業也將迎來新生力量。然而,職場新人想完全融入企業并非易事。這不僅考驗新人們的融入能力,也考驗著企業的容納度、企業管理者的協調組織能力和老員工的包容心。如何處理好新老員工間的矛盾,讓新員工與老員工同心協力,成為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新人的尷尬
搬水復印文件是分內事嗎
“搬水?復印文件?收包裹?這些都是我的分內事嗎?”去年7月從西南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后,黃勝進入重慶一家宣傳公司,負責企劃宣傳工作。與許多充滿期待的大學畢業生一樣,黃勝鉚足了勁打算大干一場,但沒過多久,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卻讓他打起了退堂鼓。
黃勝介紹,辦公室一共有8個人,除自己外,其他都是“老資格”。“我性格還算外向,本以為能很快融入他們,沒想到卻挺難。”黃勝說,第一次有前輩讓自己去樓下搬一桶純凈水上來時,他爽快地答應了。但后來他漸漸發現,差遣自己做事的人越來越多,有時是為部門領材料,有時是幫大家取快遞……“大多都是跑腿的事。剛開始我覺得沒什么,時間久了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就不愿意再干了。”黃勝說。
后來,黃勝無意中聽到了同事們的議論:“新人就是新人,跑跑腿還老大不樂意”“我們年輕時還不都是這樣過來的……”黃勝覺得不解,到底是自己不懂規矩、眼高手低,還是這里的環境不適合自己?
同為職場新人,重慶姑娘鐘媛遭遇的卻是另一種尷尬。“剛開始,我覺得同事們還不錯。但自從我被領導表揚了幾次后,好幾個人的態度就冷了下來。”鐘媛告訴商報記者,感覺幾位老員工就像約好了似的,把她當成了“陌生人”,“中午吃飯不主動叫我,下班時也很少打招呼,尷尬極了”。黃勝和鐘媛的遭遇并非個案,不少職場新人都在為如何融入企業、如何獲得老員工的支持和信任而頭痛。
雙方的矛盾
老員工對新人要求苛刻
“有活力、有張力的新鮮血液,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蓬勃朝氣與工作熱情,還有新知與創新力。但人員變化的同時,也會帶來組織結構上的改變,所以必然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昨日,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適應”的源頭在于對企業的理念、規劃、文化等的理解,“理論上稱為 文化的融合與沖突 ,如能處理好,客觀上的不協調就只是暫時的問題”。
站在老員工的角度,廖成林分析說,這種“不協調”往往與思維吝嗇、處事習慣、包容性等掛鉤。“在一個組織內待久了,難免會形成些 慣性思維 ,對人對事的評價標準會因評價對象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尤其是對一些新員工,由于溝通與理解程度有限,前輩們的要求似乎更苛刻。”廖成林表示,這就需老員工對新人多多包容,“新人畢竟是新人,即使有做得不到位之處也屬正常。例如,多看他們的可愛之處而非缺點,多用開放的態度去了解新人而非固步自封,多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避免觀念落后等”。
環球人力資源智庫首席顧問彭俊峰則向商報記者表示,有時候,企業出現老員工“欺負”新員工的行為,多出于老員工潛意識中的自我保護。“尤其是新人業務熟練程度漸漸迎頭趕上后,就不僅僅是行為習慣的沖突了,可能會讓老員工在不經意間形成防備心理,甚至可能出現 抱團 維護利益的情況。”彭俊峰說。
新人不理解企業價值觀
在人民大學MBA講師石立平看來,價值觀是沖突產生的內因所在。
“在一些公司,老員工會把各類資源牢牢握在手上,不愿教給新人。而新人有時缺乏謙虛的態度,不懂得主動、虛心請教,一來一往,矛盾就形成了,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石立平說。
石立平表示,“價值觀”是一個企業維系人心的重要因素,新老員工的工作背景、經歷、工作年限等存在差異,對企業價值觀的理解便有不同,這就帶來了不和諧的因子。“大部分老員工早已適應了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對此比較認同,做起事來相對較為務實。新員工往往帶著試探甚至懷疑的心理去探索一個新環境,初來乍到,內心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在職業規劃上更偏理想化、感性化,帶有一種 初生牛犢不怕虎 的冒險精神。”石立平說。
支招
以老帶新
化解沖突實現雙贏
老員工有能力、有經驗、有積淀,新人有新知、有沖勁、有創新,如何讓新老合理搭配,發揮各自的最大優勢,推動企業運轉?
“這就需要領導者打點好企業的 平臺 作用,在中間扮演好牽線搭橋的橋梁角色。”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指出,現在,入職培訓和歡迎儀式成為不少企業在引入新人時的“保留節目”。這樣做,可以讓新老員工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彼此留下第一印象,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此,人民大學MBA講師石立平也表示贊同。“不過,這些教育培訓、迎新活動并非制度性的,更不是口頭說說、文字打印出的平面內容,而是實實在在能夠打動人心的東西。”石立平表示,這才能讓新員工從內心深處自愿接受企業文化。
廖成林還表示,除了一般的基礎性內容介紹,企業不妨將公司的價值觀、經營理念、精神內核等,用真實案例的形式介紹給新員工,這樣更能打動人心。“現在有些入職培訓,說了上半句別人就知道下半句,實在難以讓員工從內心接受。應該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實實在在的詮釋。”廖成林表示。
環球人力資源智庫首席顧問彭俊峰則建議,企業不妨采用“以老帶新”的方法,既可以增加新員工和老員工的接觸機會,也可促進新人盡快成長起來。“企業可以采用導師制,成功培養一個新人,就給予導師一定獎勵,以激勵機制促成二者融合。”彭俊峰說。
石立平建議,還可把這一方式延展進老員工的考核中,“例如在考察一位老員工的業績時,不妨把對新人的培養情況也列入考核項目中。在審查一位部門主管的晉升資格時,不妨看看整個團隊的成長情況,尤其是新人的進步。畢竟,新人的進步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主管的領導能力。”
廖成林還提醒說,企業需要從思想上廢除“論資排輩”的固有觀念,形成公開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不單單以年齡和閱歷來選擇人才,而要多從基礎能力、實際效果等出發,培養完整的 老中青 機制,給每個人同樣的機會。當人人都有被選擇的可能性時,期待值就上來了,局面也可以隨之得到控制。”廖成林說。